日期:2022-09-28 16:21:09人气:54
1,杨玉环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公元756年,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其宠妃杨玉环死于马嵬驿。史书上记载杨贵妃是在马嵬坡下自缢身亡,当然,这个自缢身亡,也是在兵谏之下唐玄宗下的圣旨下被迫自缢的。也有野史说杨贵妃去了东瀛(日本)没有死,对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团,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杨玉环是怎么死的?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也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还有人说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2,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拓展资料:简介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杨家得势杨贵妃其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虢国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宛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死于马嵬坡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杨贵妃最后在马嵬驿自杀而死。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叛乱,共打进了长安,第二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往蜀中开始逃亡,在经过马嵬驿的时候,保护唐玄宗的禁军军士陈玄礼和其他官兵一直要求唐玄宗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并且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告诉陈玄礼杨国忠祸乱朝政,但是杨贵妃没有过错,想要赦免杨贵妃,但是禁军军士和官兵都认为杨贵妃是个红颜祸水,安禄山之所以反叛是因为杨贵妃而起,不杀死杨贵妃不能以振军心,继续包围着唐玄宗。唐玄宗无奈之下听从了随身太监高力士的劝言,赐给了杨贵妃一条白绫命令杨贵妃在佛堂的李树下面自杀,杨贵妃为了保护皇上听从了唐玄宗的话,在梨树下自杀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3,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传播最广和久远不衰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作者白居易以杨 贵妃的故事串连成此巨制,他写杨贵妃在马嵬坡事变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是文学作品上记杨贵妃的死,是记实。只小有考证上的错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时间 为:天宝十五载(即至德元载,公元七五六)六月丁酉(十五日),其时,天子只四军,据 旧唐书玄宗皇帝纪:六月壬寅(二十日)次散关,分部下为六军。 六军是在杨贵妃死后五日才建制的。马嵬坡事变,只可称四军不发。不过,文 学作品上这样的小误,实无损记实,因为有不少专家编著的史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等,也一样系错了时间,甚至,连旧唐书本身,也前后错记,六军建制,玄宗纪系时和肃宗 纪系时亦各记一日。 我先引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是为了简单明白,只用十四个字注出了杨贵妃之死。 旧唐书本纪第九,记马嵬兵变:……丙辰(按:辰应为申字之误)次马嵬驿。诸卫顿 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 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番使二十一 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乃诛杨国忠,众方 退。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 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新唐书本纪第五,记马嵬兵变云:……丙申,行在望 贤宫,丁酉次马嵬;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杀杨国忠及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赐贵妃 杨氏死…… (按:杨暄为杨国忠之子;二书所记载,以新唐书确。) 又:旧唐书五十一,列传卷第一;后妃上:玄宗杨贵妃云:……从幸至马嵬,禁 军大将军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 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 道侧…… 新唐书杨贵妃传所载略同,文字稍有出入,有如下数语: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 去,缢路祠下。 司马光资治通鉴引实录记马嵬事变较祥,录如下:……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 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此时名李静忠)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令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 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 内,(搏按:马嵬驿之西门。)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外门。并杀其子户 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 履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 不宜供奉,愿陛下割爱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 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 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 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陛下则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人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搏按: 秦国夫人已早死,资治通鉴误。) 根据以上的记载,杨贵妃缢杀于马嵬坡的佛堂(依唐实录),应该无疑的了。杨贵妃死 于马嵬,葬于马嵬,在官文书中,应已确定无疑。同时,我们只从上举简单的官式纪录,即 可明白:马嵬兵变,实在是李亨(唐肃宗)所发动的。唐代皇位继承权,自来就不稳定,李 亨虽为太子,但能继承与否,不到最后,实无由知。因此,李亨集团乘乱发动兵变,其真正 目的,并不是杀杨贵妃,乃在于杨国忠,因为杨国忠是一个有权力的宰相,如果不能去国 忠,即无法弑帝或迫帝李隆基(唐玄宗)逊位。是以马嵬兵变发生,杨氏兄妹俱死,李亨在 后队得讯,即不再随驾赴蜀,而自帅所部趋渭滨,走奉天而赴朔方,至平凉,再转灵武,便 自为皇帝。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唐纪三十四,据唐实录述马嵬事件发生之后,李隆基等待太子不 来,有如下一段记载:……上总辔待太子,久不至,使人侦之,还白状。上曰:天 也!乃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且谕将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佐 之。又谕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 又使送东宫内人予太子。 这是经过修饰了的篡位之情况,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里看得出李隆基无可奈何的心 情。 由于目的只在除去杨国忠,国忠死后,新的事太多,迫杨贵妃死,旨在损李隆基的尊 严。因此,验尸云云,陈玄礼决不会认真。再者,陈玄礼为了将来自存,以一个军人,叛迫 皇帝之后,如再认真验看贵妃遗体,亵渎之罪大矣。这方面,史书所载,亦已很明白;四军 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陈玄礼免甲胄而拜,那是说明了他们并未去验看杨贵妃的遗 体。于是乎,杨贵妃生死之谜,就由此而起——其后,又有一连串故事发生。 李隆基自蜀中返长安,为太上皇,权力已失,他欲改葬杨贵妃而不能公开进行,乃使内 侍秘密进行,旧唐书杨贵妃传云:……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 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命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新唐书杨贵妃传略同,但无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之句,只言:启瘗,故香囊犹 在。 以上两种唐书,皆根据唐实录,文字太简略了,且不提改葬事,但强调香囊仍在,这记 载便引人玄想,其一:由文句引致之错觉,只剩香囊;其二:李隆基返长安之后,本身处境 极劣,改葬杨贵妃为秘密进行,不见尸体,自将引出大事来,甚至会影响到李隆基的生命, 于是乃为之讳。至尸体已坏说,乃是饰词吧? 因为,杨贵妃不曾死的传说,在当时即已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当 是据传说而将杨贵妃故事神化,不会是完全受汉武帝李夫人故事所影响,李夫人故事被白居 易作《长恨歌》时引用衍化,自有其可能,但必然先有传说而才会联想及之。再者,《长恨 歌》中记临邛道士入海上仙山访杨贵妃,是基于:一、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 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里应已点出了杨贵妃葬处无尸体在;倘若未有 民间传说,白氏应不会如此写;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碧落是天堂, 黄泉即地府,人死,不入天堂,即归地府,临邛道士既能通鬼神,则两处茫茫皆不见, 又进一步说出了杨贵妃的未死;三、忽闻海上有仙山以下云云,在白居易时代,中、日 交往已久,且极为频繁,海上仙山,无疑是指日本,实是人境,并非仙山;白居易这样 的写法,是文学的而非历史的,在文学作品上,倘若指明人境,那就索然无味了。然而,白 氏《长恨歌》用海上仙山,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当能明其所指。再者,陈鸿所作《长 恨歌传》,对于《长恨歌》中的传说仙话,作了很有力的结语:世所不闻者,余非开 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在此,陈鸿把历史及民间传闻分割了开来。可是,民间传说,有时却比较历史更吸引人 和令人愿意相信。 于是,杨贵妃不死于马嵬之说,便流传开来。不但在中国如此,在日本国,杨贵妃逃出 中国,卒于日本之说亦甚。而且,在近年间,杨贵妃故事又泛起来。 先说日本的近事:一九六三年,一位日本少女出现于电视,自称是中国杨贵妃的后裔, 而且还展视古代文件作佐证。 此一事件曾引起小小的轰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并详记其事。我在那时 也曾为此而赴日搜找一些材料。 在日本,有关杨贵妃死于日本的材料,的确有一些,伪真自然无法鉴定(说老实话,伪 的多)。但存在久远则是事实。 其所谓遗迹而使人感到兴趣的是:杨贵妃在日本有两个坟墓,一在荻町的长寿寺,又一 在久津。两墓皆为石塔,但形状不同,我没有亲至墓地察看,所见到的只是杨贵妃二墓的照 片。 此外,又有杨贵妃的像(不知是玉是铜),亦传有二,一在山口的荻町长寿寺,据说是 杨贵妃死后,日本人所琢;一在京都,为唐使送往,而两像至今尚存。我到京都几处,俱未 曾见到真迹,人们指一尊佛像谓为即杨贵妃像,其地似在三十三间附近,我不能相信它 是真的,或为导游者任意指点而敷衍。 虽然如此,杨贵妃二墓及二像,又都有典籍记载。我看到好几种有关杨贵妃的文字记 载,是古之好事者虚构,或是传奇小说类,亦无由辨别,也不欲认真去辨别。各种文件记载 不同,一说杨贵妃东渡,侍女从口,大多死去,杨本人抵日后不久亦死;另一说,杨贵妃受 到日本礼遇,还有一些繁茂的故事留下。亦有说杨贵妃到了日本之后,仍有信息托遣唐使带 入中原与李隆基…… 凡此,如认真去作史料看,那应是无稽的,但是,作为传奇故事看,却有其意趣。 再者,由于上述种种,我们应该从故事的角度去推测:杨贵妃是否不死于马嵬坡? 是否能东渡日本? 从史书的缝隙中找线索,这两者都有可能——故事性的可能,不是历史的考据。 首先,杨贵妃不死于马嵬的可能性很大。 综合旧、新两唐书及实录与通鉴等记载,马嵬之变的经过如下:第一阶段:唐天宝十五 载六月辛卯(初九),安禄山部众攻陷潼关。 ——按:唐天宝十五载七月,李亨夺权,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因此,天宝十五载又 称至德元载。 潼关失守,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等城防御使、兵吏皆逃散,是夜,长安城即因平 安火不至而知事态严重——平安火是唐代一种通讯方法,每三十里设戍所,每日暮, 放烟一炸,报告平安,下戍所见前戍所举烟,便随之而举,如此,在很短促的时间内,讯息 即可传数十里。 六月初十日,皇帝知大事不妙,上朝之前,密召宰相杨国忠议事,决定出奔。继而上 朝,百官惶惶,对时事皆无所指陈,在紧张中的朝会,毫无结果而散。 此日,宫中已秘密从事出奔的准备。 六月十一日,宫中在准备出奔中观望,而朝中则已大乱,杨贵妃的姊妹韩国夫人、虢国 夫人入宫,与皇帝相见,商量出奔巴蜀之事。由于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因而杨国忠力主 赴蜀。是日下午,市中已乱,有人逃难。 次日(六月十二),不敢在朝中宣布出奔之事,反而扬言御亲征,自然,官员对此是不 会相信的,因为哥舒翰在潼关的大军二十万人已崩溃,长安及近郊已无可战之兵,皇帝不可 能亲征也。 其次,皇帝发表了人事命令,以京兆尹(以现在官名,即长安市长)魏方进为御史大夫 兼置顿使;京兆少尹崔光远升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将军边令诚,掌宫闱管钥,并命剑南节 度大使颖王李璬赴镇,令本道预备接待皇帝西奔。 ——在此,尚有一项不同的记载,旧、新唐书及实录等皆言奔蜀出于杨国忠之谋。但 《幸蜀记》文则称:杨国忠力主坚守都城勿逃,宰臣韦见素主逃亡,与之力争。并且争执甚 烈,韦见素还说出杨国忠通敌,所以不愿皇帝走云云。最后,皇帝接纳韦见素的意见逃蜀。 (杨国忠通敌之说,绝对无稽,因安禄山起兵,以诛杨国忠为号召,杨国忠绝无通敌可能。 《幸蜀记》此说,应不可靠。) 十二日傍晚前,皇帝自南内(兴庆宫)移居北内——唐皇宫以太极宫(最旧),称西 内,大明宫称东内(为主要宫城;大典、大朝皆在大明宫宫城),北内,在地方上应是玄武 门西内苑禁区;不过,唐玄宗在位的中后一段时期,以兴庆宫为起居,大明宫在兴庆宫之 北,因此,移居北内,也可能是入居大明宫,因为兴庆宫独立孤处在市区中间,安全防卫不 及其它宫城,所以移居,是为了安全。 移居后,皇帝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调双禁军,厚赐钱帛,并选了九百匹马。 ——这些事,都是在宫城内秘密进行的。 六月十三日(乙未)黎明前,大唐天子与东宫城之内的皇子皇孙、部分嫔妃以及杨贵妃 与其姊妹、亲近宦臣、宫人,以及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悄悄出延秋门而逃。 ——按:长安城九门,东三门曰:通化、春明、延兴;南三门曰:启夏、明德、安化; 西三门曰:开远、金光、延平。 其北为皇城,越皇城而北向为宫城。皇城东南西共七门,北面通宫城三门,宫城北通西 苑、禁苑,为定武门、重玄门,定武门即前时之玄武门。延秋门之名不见于吕大防长安城 图,永乐大典及程大昌宫城图亦阙其名,仅李好文《唐三苑图》志之,延秋门实在是唐宫城 之外,并在西内苑之外,为西北宫外禁区的外苑城门,其地为汉时古宫城所在,亦即汉未央 宫之西城,此西边墙城,自北而南,有三门,曰:雍门、直城门、延秋门。 皇帝一行人黎明时从延秋门禁区逃出,则前夕之移居北内,当是住玄武门禁军中,非如 前人所谓住大明宫也。 我特别指明逃走的地方,是为着这次逃亡是极秘密的,也不道德的。皇帝逃跑,连住在 宫城以外的皇族诸王及皇族百官,皆不通知。 皇帝在黎明时逃走了,皇城中人当时亦未知,是日,官员们依然入朝,等到宫城开启, 内宫宫人逃奔而出,始知皇帝已弃城而逃,于是,城中大乱,诸皇族中人及百官士民四出逃 窜;流氓宵小,出动偷窃抢劫。长安城于一日之间,陷于空前大乱中。而此时,安禄山部, 尚在潼关,距长安有数百里之遥也。 至于逃亡的皇帝一群,派内侍监宦官王洛卿先行至咸阳望贤宫准备午饭。结果,王洛卿 与咸阳县令都私自逃走了,皇帝出奔,走了四十里至咸阳望贤宫,已日中,大家都没有饭 吃。杨国忠去买了一些胡麻制的蒸饼供皇帝充饥,未曾逃走的民众,以粗饭、麦豆献给这一 行逃难者。皇子皇孙皆以手掬之而吃——逃亡才走了四十里,狼狈相立刻显露了,此去多 艰,可以由此而想见。——这顿午饭
下一篇:天一阁博物馆,上海世博馆门票预约
初中英语学习须遵守的18条钻石法则(中英文对照) 初中英语注意什么
(115)人喜欢2024-05-01 09:11:10中考宝贵经验11条:初三能拼则拼 中考经验分享发言稿
(112)人喜欢2024-05-01 09:11:10细数中考考场的五大“雷人”举动(组图) 中考考场规则
(629)人喜欢2023-08-24 16:26:10盘点:2010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少年英才(组图)
(633)人喜欢2023-08-24 16:26:102011山西中考各市区录取分数线公布 2011年山西中考
(632)人喜欢2023-08-24 16:26:10中考后应充分休息适当预习 中考以后应该学生应该如何过暑假
(621)人喜欢2023-08-24 16:26:102011年7月4日北京中考成绩开始查询 2011年北京中考一分一段
(592)人喜欢2023-08-24 16:26:10孩子爱玩不学习是不是天性? 孩子光玩不学
(660)人喜欢2023-08-24 16:26:09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Copyright 2005-2022 baike.pingguodj.com 酷帝达百科 客服邮箱:s2s2s2-s@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