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9-28 16:21:08人气:46
1,徼,中国古代以水流断面积计算流量时采用的单位。徼,拼音是jiǎo,jiào。[ jiǎo ]:求。侥(jiǎo)的异体字。[ jiào ]:边界。巡视。笔顺读写:撇、撇、竖、撇、竖、横折、横、横、点、横、横折钩、撇、撇、横、撇、捺。相关组词:徼福 、徼极 、徼能 、徼进、 警徼 、徼人 、候徼。
2,徼,读音是jiào,归终、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扩展资料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参考资料来源:
3,徼,读音是jiào,归终、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扩展资料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初中英语学习须遵守的18条钻石法则(中英文对照) 初中英语注意什么
(115)人喜欢2024-05-01 09:11:10中考宝贵经验11条:初三能拼则拼 中考经验分享发言稿
(112)人喜欢2024-05-01 09:11:10细数中考考场的五大“雷人”举动(组图) 中考考场规则
(629)人喜欢2023-08-24 16:26:10盘点:2010年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少年英才(组图)
(633)人喜欢2023-08-24 16:26:102011山西中考各市区录取分数线公布 2011年山西中考
(632)人喜欢2023-08-24 16:26:10中考后应充分休息适当预习 中考以后应该学生应该如何过暑假
(621)人喜欢2023-08-24 16:26:102011年7月4日北京中考成绩开始查询 2011年北京中考一分一段
(592)人喜欢2023-08-24 16:26:10孩子爱玩不学习是不是天性? 孩子光玩不学
(660)人喜欢2023-08-24 16:26:09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Copyright 2005-2022 baike.pingguodj.com 酷帝达百科 客服邮箱:s2s2s2-s@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