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2-18 09:27:06人气:11
郑和七下西洋经历了明朝的三位帝王,中间也是历经波折,最后一次下西洋是在明宣宗时期,那么郑和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呢?
郑和从永乐三年(1402年)到永乐二十年(1422年)共经历了七次下西洋的壮举,而且每次都是郑和为总指挥,可见永乐皇帝朱棣对郑和的信任,不是一般的深。
《明史》记载:“礼部左侍郎胡潆于永乐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是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潆至,急起召入。潆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潆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谴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从这段描述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朱棣让郑和下西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棣这个人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对,因此他一定要找到建文帝,哪怕是尸体也行,就是说必须要有他的信息才行。通过他和胡潆的对话可以知道,此时回来的胡潆已经把建文帝的消息带给朱棣了,让朱棣内心释怀了。
朱棣一朝,郑和一共出海六次,目的已经达到,本来就应该结束大航海了,郑和也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但是作为已经航海的总指挥郑和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航海是可以为大明带来更多的财富的,一直主张应该延续大航海。
郑和本来准备在朱棣支持下,进行第七次大航海,但是不幸的是,朱棣在永乐二十一年驾崩了,大航海这件事也就被搁置了。
朱棣之后是洪熙皇帝朱高炽,只可惜的是朱高炽并不认同大航海对于大明是有利的,因此一登基就下令停止了所有的航海行动,诏书是这样写的:“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
其实对于一个务实的皇帝来说,下这样的诏书并不意外,他认为朱棣这样好大喜功,疑心之病并不能给大明朝的百姓带来富足,相对来说,大明朝为了声威远扬,万国来朝,却是以耗费了明朝大量的财富,厚往薄来不对称的外交方式换取的,不值得一直推广。
本来洪熙皇帝朱高炽停止了大航海是件好事,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可惜的是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好好的政策就这样被搁置,而且得不到实施,毕竟在当时大航海在短期来说确实是亏钱的,如果经过发展之后,再进行,或者是改变一下方式,或许真的能让大明朝因为航海而变得更加强大。
明宣德五年(1430年),朱瞻基再次召见郑和,而此时的郑和也已经60岁了。按照郑和的身体情况来看,郑和确实不适合再次带领船队远行了。毕竟年龄在那里放着,而且郑和常在漂泊在海上,已经是疾病缠身了。但是最后朱瞻基还是点将让他带领船队远行,只能说明在当时的那个情况找不到一个代替郑和的人做总指挥,而且只有郑和才能完成朱瞻基交给他的任务。
郑和带领船队开始了第七次远洋航行,庞大的船队拥有2万多人,他们驾驶巨船再次来到了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此时远行也算是对朱瞻基交代的任务顺利完成了。关于这次航行的距离和地方还是有具体的记载的,但是对于郑和的结局却模糊不清,有的说郑和在返航途中走到印度半岛的西岸的时候病逝了,也有人说郑和安全地到达了京城,奉命在南京城做守备,不久后去世,至于郑和真正的结局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其实最终不管是哪种结局,郑和在大航海中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纵观明朝的大航海事业可以说是郑和在皇帝的支持下一手建立起来的,在郑和去世以后,大海航事业也随之停止,因此说郑和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郑和的结局已经是一个谜了,但是郑和在中国的航海史上所做出的贡献绝对是值得历史大书特书的,一个人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大明的航海事业,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完成的,难道说这种精神不值得后世学习吗?
上一篇:苏州有哪些特色小吃 苏州特产
下一篇:喝过茶叶水可以浇平安树吗?
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Copyright 2005-2022 baike.pingguodj.com 酷帝达百科 客服邮箱:s2s2s2-s@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