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
生活常识
科技数码
教育知识
汽车知识
游戏知识
办公方法
装修知识
旅游知识
搜索

生活常识分类 日常知识 生活知识 餐饮知识 宠物知识 运动知识 更多知识 中文舞曲 英文舞曲 车载音乐 车载视频

孩子,输了别哭行不行?

日期:2022-10-08 08:14:21人气:4

导读:孩子,输了别哭行不行?,天性,启发

孩子,输了别哭行不行?

开学有一阵了,孩子们在新环境、新集体、新学习生活中遇到了新问题,收到挺多留言,都是关于孩子怕输,争强好胜的:

一条一条看完留言,我发现,孩子们怕输的表现虽然各不相同,但家长的担心都是整齐划一的:这点小事就输不起,抗挫力是不是太差了!

遇到困难迎难而上,这种能力肯定都希望娃能具备,那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跟大家好好聊聊,孩子怕输这件事。

01

输了就哭,是“输不起”么?

首先,输了就哭,真就是输不起吗?

这件事,放在我们成人身上,大家其实都能明白的:输了不开心,那是人之常情啊!

成人在面对失败时都会失落,何况孩子,他们的情绪管理还不如大人,输了会哭很正常。他们不过是把这种不开心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啊,我们也别总是一遇到孩子输了哭,就定性孩子输不起。

贴标签的危害很大,会让我们提前脑补很多根本不存在的事,提前让我们担心未来:孩子输不起-玻璃心-以后怎么办?

一旦进入这样的思维模式,就容易把自己的焦虑和恐慌放大,反而忘记了如何正常观察和应对孩子。甚至因为过度反应,让孩子越来越不敢面对失败。


我们希望孩子“输得起”,归根到底,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拥有这3种能力:

1、可以不高兴,但要会打起精神来

2、能越挫越勇,这次输了,下次继续努力

3、不害怕竞争,享受过程,能从容面对输赢

那接下来,就和大家逐一分享,这3种能力在日常互动中要如何培养。

02

共情,培养挫折修复力

面对孩子输了闹了,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冷静地陪孩子度过情绪的暴风雨。

现在很多父母都懂“共情”这个概念了,我们也知道需要去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是经常我们开口说出的话却并不是真正的共情。

宝宝输了很不开心,但是输了就是输了,不可以发脾气的; 输了就输了,这是游戏,没关系的; 宝宝不开心了,但这次输了,我们可以继续努力,下次就能赢

这些看似在“安慰”和“鼓励”,但实质上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孩子可以马上不哭)。

真正的共情是,我们愿意走进孩子的黑暗,陪他在黑暗里坐一会,即使不说话,用我们的态度、肢体、表情告诉他,“我知道你很难过,我曾经也这样,我懂你”;“输了就是会不开心的,没事,哭一会吧”。

很多朋友也许会纳闷,冷静地陪着孩子直面和体会情绪,怎么培养他们的挫折修复力呢?

因为,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绪后,他们就会慢慢建立一个强烈的认知,此刻的情绪和之前所有其他的情绪一样,都会过去。

知道“难过”只是暂时,而且自己的情绪被父母发自内心地接纳,就能让孩子拥有擦干眼泪重新出发的力量。


03

成长型思维,让孩子越挫越勇

我们都希望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但现实是,越是敏感的孩子,在面对失败时,往往越容易出现,“我就是失败者,我干啥啥不行”这样的挫败感。

想要让孩子走出无力感,能够越挫越勇,我们就需要帮助他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由斯坦福大学Carol Dweck教授提出来的,它是相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而言的。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既然是定量的,他们就会害怕失败,因为一旦遭受失败,就说明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足。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人是可以不断进步的,因此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成长,自然他们更加愿意接受困难的任务和挑战。

那具体怎么操作呢?我实践下来,发现有2个神奇的词语,力量很大,可以改变我们大人和孩子的思维模式。


1、做不到时,强调“暂时”

孩子从开始会走路后,就会遇到很多挫折,他们会开始说,我做不到,我不行,我不会。

这时,除了去教他们,去安抚他们脾气,也是打造思维模式的绝佳机会。

每次孩子因为做不好发脾气,因为做不好而放弃、大叫,在表达“我不行”时,记得先蹲下来,非常肯定地对孩子说,“你只是暂时不行,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想解决方法。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平静,是信任的力量,更是一份转变视角的能力。

当我们使用“暂时”,我们就告诉了孩子,遇到的困难不是用来定义自己“很笨”,遇到的困难是我们成长的契机。

我们只是暂时不行,但通过努力学习,我们就会成长,而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

而最可贵的是,当我们对着孩子说“暂时”时,父母自己的认知也在发生改变。这样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自己的解释风格,从而进一步带给孩子正向反馈。


2、做得到时,强调“过程”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认可、得到夸奖,这是天性。正确的夸奖也能激励孩子变得更好,不断自我挑战。所以,该夸的时候,就不要吝啬,但要尽量减少“假大空”式的夸奖。

假:为了夸而夸,我观察过一些父母或者老人,和孩子互动中容易词穷。于是就会用很多“我们宝宝最棒了/最乖了”,来填补互动中的空白。

大:过度夸大做这件事付出的努力,比如明明5岁的孩子自己吃完饭就是应该做的事,结果全家都一个劲地说,“太厉害了,太棒了”。

空:所有的夸奖都是喊口号型的,“聪明、最棒”,并没有任何实质内容是指向“为什么最棒”,“哪里聪明了”。

如果孩子从小到大得到的夸奖都是这样的话,那他不仅会每做一件事都希望得到我们的表扬,还会变得更加怕输怕困难。

因为他们建立的联系就是,“成功了”才有表扬,他们就会开始害怕失败,甚至会为了获得表扬而故意回避困难,不敢挑战自我。

那什么是正确的夸奖呢?

很早以前就和大家分享过,夸奖需要夸品质、夸努力过程。这里的重点就是告诉孩子,他做这件事的过程中,闪光点在哪里,展现出了的哪些宝贵品质。

而且要注意,不是“成功”了才夸,“失败”过程中的闪点灯也值得夸。


这样孩子才不会有“成功”的包袱,因为他知道“好”的标准,而这也会成为他努力的方向。

当然,有时候情绪到了,我们也还是会脱口而出那句“你真棒、真聪明”,这时候也不需要焦虑。

只要记得每次脱口而出后,问问自己,“他哪里棒了?哪里聪明了?”,然后不要把这个答案藏在心里,也大声分享出来让孩子知道。

所谓“成长型思维”,就是让孩子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我可以通过努力不断进步,“那些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04

动态参照系,学会从容面对输赢

最后,再来说说如何帮孩子从容地面对输赢。

人的一生,总有比我们跑在前面的人,如果只盯着一个参照物,就容易陷进去出不来。

因此,我们需要帮孩子引入动态参照系,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棒和差”都是有前提的。这才是培养孩子宠辱不惊的关键。

比如跳舞,也许的确在家是最好的,我们当然可以夸。但夸的同时,也帮助孩子理解,还有很多和他差不多大的,或者比他大一点的孩子比他跳的更好。

这样的例子电视上就有,但举这些例子不是打压,而是拓宽孩子的参照系,让孩子认识到,这就是对照物的区别。


同时,更加关键的是,让孩子明白,那些孩子也是通过努力做到的,比如练习更多,练习更早。

那孩子输了,做得不好了,事后复盘时,也需要引入这样的参照系。告诉孩子,这次输了,是和这些小朋友一起比才输的。

提醒孩子,之前和另外一些小朋友比,是不是就赢了呢?仍然是参照系的变化,但更加关键的并不是停留在比谁更好,而是让孩子理解,输赢本来就是动态的。

每个人在某个领域某个圈子会是“最厉害”,但放在更大的维度上,都是有可以努力的空间。

动态思维的引入不是打压自己,让自己总觉得还不够好;也不是阿Q精神,总自我催眠已经很好了。

而是不会再害怕因为得不到“第一”而不去努力,更加不会在努力后没得“第一”而意难平。


孩子输赢观这件事上,是真正地用放大镜反映出了每个父母的价值观。

有的人不自觉地总把“赢”的价值扩大了,有的人下意识地去打压“赢”后的喜悦,有的人不自觉地把“输不起”羞耻化,有的人下意识地逃避“输”后的难过。

于是我们自己也没有一个稳定平和的输赢观,导致的就是,我们总用自己的“害怕”和“期望”去精细微雕孩子的每一次反应,而从未真正从宏观角度让孩子明白。

赢了就该开心,但开心后要明白,那只是这一次的赢而已,不是永远;

输了就会难过,但难过后也能明白,那也只是这一次的输而已,不是永远

赢重要,输也重要,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每一次的输赢。

大J叨叨叨

昨天分享了《》,不少朋友都说很有启发,已经跃跃欲试,倒计时放假了。

但没想到留言点赞第一名竟然是夸我回国后变漂亮的。有没有漂亮倒是没感觉,但这一年多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心态打开了。

以前总会给自己设限,觉得这样的衣服不适合自己,这样的活动不适合自己,然后面对镜头也就会局促。

现在就觉得,人生就是个游乐场,趁有机会多体验,还要带着孩子多体验,喜欢那是赚到了,不喜欢也正常。但至少经历过才有资格说不喜欢吧,然后也就更加确定自己喜欢什么了。

再给你们分享一张我最近去看另外一场新中式的时装秀,以前打死不会这么打扮的,但我今年尝试了,感觉也不错哦,小D也了解了什么叫“旗袍”。

对了对了,今天二条还有个我和小D最近的新体验,感兴趣的别错过。


觉得文章有启发

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Copyright 2005-2022 baike.pingguodj.com 酷帝达百科 客服邮箱:s2s2s2-s@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