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
生活常识
科技数码
教育知识
汽车知识
游戏知识
办公方法
装修知识
旅游知识
搜索

生活常识分类 日常知识 生活知识 餐饮知识 宠物知识 运动知识 更多知识 中文舞曲 英文舞曲 车载音乐 车载视频

“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上应该突出什么?

日期:2022-10-08 08:12:38人气:10

导读:“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上应该突出什么?,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上应该突出什么?

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工作在各高校陆续展开,这是“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三年。“强基计划”旨在选拔培养一批能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选材和培养缺一不可,所以“强基计划”是招生改革,更是培养改革。从实施“强基计划”以来,各试点高校纷纷在以往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那么,“强基计划”在人才培养上应该突出什么?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志趣。

“强基计划”的目的是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关于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多种理论,有的强调天赋,有的强调环境,但无论哪种理论,都认为人才成长的关键在于内生动力。清华大学钱学森班的长期探索也发现,创新人才的第一素质就是内生动力,是“对科学发现或技术创新有着迷一般的极强志趣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内在力量”。这种极强志趣和内在力量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对科学的激情。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庙堂里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探索科学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智力上的快感,有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但是科学庙堂的根基是靠对科学拥有激情的人筑就的。

志趣和激情是促使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的根本动力。通过“强基计划”选拔进入大学的学生大多具有相关学科兴趣,但是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多种选择与外部环境影响时,难免会产生动摇与困惑,因此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志趣的培养和保护。要引导学生明确并坚定基础学科研究志向。受到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对自我认知不足,缺乏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再加上对基础学科的概念不明晰,对相关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还不了解,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志趣会发生动摇。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制度优势,通过大师引领、研究型学习和宽松灵活的课程体系吸引学生,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志趣。对确实不适合“强基计划”的同学可以实施分流,及时转到普通班级学习;而对于具有志趣且有意愿加入“强基计划”的学生,考核合格后可以转入。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佳方式。

目前各试点学校大多采取单独编班的方式,为“强基计划”学生配备一流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但这种单独编班的培养方式存在一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精工细作、单独培养的方式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从我国当前实际来看,单独编班相对更聚焦、更能回应现实急需,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强化专业认同,因而有一定的优势;但克服其存在的弊端也刻不容缓。目前一些高校的做法是将“强基计划”设计得更具开放性,比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专门成立书院,为“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提供更宽广厚实的平台。但仅仅依靠书院这类平台仍然不够,还需加快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通过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形成有利于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和整体环境。

在制度安排上,试点高校应将“强基计划”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相联系,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将学科资源和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将“强基计划”与“珠峰计划”“英才计划”等已有的人才培养计划相衔接,不同计划可以并存发展。协同目标一致的培养计划,贯通重点不同的培养计划,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争取培养效益最大化。同时,探索本硕博一贯制培养,统筹优化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本科阶段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的培养方案,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夯实学生的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引导学生继续在本学科深造或进行交叉学科培养。

三是尊重基础学科人才成长规律,建立起宽容多元的评价机制。

基础学科是不直接以实用为目的的学科,是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普遍知识和规律的学科。基础学科能为经济社会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基本理论、思维和方法,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基础学科的作用,一般要通过应用科学的再创造来体现,因此基础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对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这一特点与我国关键领域对基础学科人才的急需存在矛盾。这种情况下,要更加注意尊重基础学科人才成长规律,避免拔苗助长。由于各试点高校对“强基计划”学生提供的都是最优质的资源,因此十分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益和质量保障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大多实施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动态进出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激励、保证效益,但研究也表明,频繁考查和评价容易造成学生的焦虑心态。基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需要静水深流的环境和宁静致远的心态,而高校和社会对人才成长的高期待很容易体现在评价机制上,加重学生的焦虑感。因此,实施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和相关评价要力求适宜,真正以学生发展为主要评价目标,建立起适应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宽容多元的评价机制。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胡娟 孙秋词,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Copyright 2005-2022 baike.pingguodj.com 酷帝达百科 客服邮箱:s2s2s2-s@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