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9-05 17:11:27人气:6
这段时间,Sir每天都不想醒来。
身上某一部分被压得生疼。
但无法言说。
种种无力感,让Sir不断刷一部33年前的老电影。
《死亡诗社》。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教育方式的电影,也有人认为这是关于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
但最近这段时间重看,Sir发现了这部电影隐藏的另一层。
它讲述的,其实是自由所带来的生命力。
以至于,当这种构成生存根基的活力被剥夺时,电影最后安排了主角之一的尼尔以主动失去生命为代价。
尼尔为什么会自杀?
让我们从头开始讲。
01
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全美最优秀的预备学校里,这是一个校风严谨、严肃且严格的学校。
开场是新生入学的开学典礼。
在庄严肃穆的礼堂,负责仪式的学生穿着传统的苏格兰服装,井然有序地排队入场。
学生们身着板正的西装,老教授们一脸严肃地站在台上。
教授问:各位,我们的四大支柱是什么?
台下的学生起立作答:传统、光荣、纪律、卓越。
一切井井有条。
片中有两个重要学生。
陶德(伊桑·霍克(《爱在》三部曲男主) 饰),哥哥曾是这个学校最出色的学生之一,陶德被学校和父母寄予同样的厚望。
但他们没意识到,陶德不想“活成像哥哥一样出色的人”。
另一个就是尼尔。
这是一个来自中等偏下家庭的优等生,因为比周围的人都穷,父亲对他有着比周围人更严苛的期待。
电影怎么表现尼尔所处的家庭环境呢?
看他对自己老爸的称呼——Sir。
跟他称呼校长一样,尊敬大于感情。
尼尔的父亲也享受这种权威感。
一开学,没经过尼尔同意,他就断了尼尔一切多余的课外活动。
尼尔下意识反抗,话头刚起,立马被他父亲叫了出去——
别公开跟我顶撞 明白吗
跟过去无数次一样。
最终,尼尔服从父亲的命令,放弃了编辑校史年鉴的工作。
在这“死气沉沉”的校园环境中,基丁老师(罗宾·威廉姆斯 饰)的到来就宛如一股春风,唤醒了这群少年独立的心。
第一节课,基丁老师吹着口哨走进了教室。
这节课叫“装神弄鬼”。
基丁老师把大家带到了校史室,用了那句“做作”的“哦船长,我的船长”作自我介绍,一下就让学生对他产生了兴趣。
他讲惠特曼的诗,让学生们思考死亡的意义,还让学生看着校史里那些已经逝去的学生的照片,自己则在背后假装那些学生的灵魂在说话:
或者有胆量的话就叫“哦 船长 我的船长”
抓紧时间 孩子们
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
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眼前一亮,也让他们对文学、诗歌、艺术,产生了兴趣。
第二节课,基丁老师“激进”的教学方式更进一步。
他先让尼尔朗诵了关于“如何鉴赏诗歌”的前言,还画了板书,正当同学们在下面奋笔疾书做笔记时,基丁老师给出了评价:“屁话!”
随后,他让学生们撕掉前言。学生哪见过这场面,大家面面相觑,但在基丁老师的不断鼓励下,一个接一个撕下了那一页。
这一节课,学生们学会了不恐惧权威、不盲信权威,开始学会独立思考。
这一节课也给电影外的每一个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文艺术可以定量化分析吗?它的魅力不正来自于“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吗?
戴锦华老师曾说,《死亡诗社》对她造成了永恒的创伤。
“我再也不能在电影理论课上的黑板上画横坐标和纵坐标了,所有的那种经院式的,试图对人文艺术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在那个时刻彻底破产了。”
而后,基丁老师又向学生们阐述了诗歌、文学、艺术对生活的意义。
我们读诗写诗 并不是因为它好玩
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
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没错 医学 法律 商业 工程
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 足以支撑人的一生
但诗歌…
美丽 浪漫 爱情…
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这一段话,建立起了学生们对他和他这门课的信任。
大家对基丁老师产生了好奇,他们翻看校史,发现了基丁老师创立的“死亡诗社”的存在。
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
这是我们每次开会前都要引用的梭罗的一句话
我们经常在印第安山洞聚会
轮流朗诵梭罗 惠特曼 雪莱等诗人的作品
甚至我们自己的诗作
那并不是个很严密的组织 是一群浪漫主义者
这也为学生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决定重建“死亡诗社”。
这是影片第一个大段落,是学生们第一次主动地凭着自己的兴趣,而不是父母、学校、社会的要求,去做一件事。
第一次死亡诗社的活动,充满惊悚片的氛围。
阴暗迷蒙的夜色中,大家带着黑色的兜帽,跑向山洞。
山洞里面,又是一片残破的景象,突然飞过的鸟,坑坑洼洼的地面,黏腻恶心的蜘蛛网,全是西方惊悚片的元素。
△ 此时的bgm也充满神秘色彩
可渐渐地,大家在山洞里生起了火,每个人轮流念诗,在他们的朗诵声中,影片的色调回暖,气氛逐渐变得轻松。
惊悚感消失,一切变得明朗。
这是诗歌,或者说艺术,带来的自由,进而带来的生命力。
这也让这些学生终于体会到了由自己掌控生命的感受。
02
基丁老师不断深入自己的课程。
他让同学们站上讲台,教他们学会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他还用类似表演课的方式,让学生们打开自己,一边听着激昂的音乐,一边运动,一边念诗。
在朗诵自己写的诗这节课上,电影献出了最华彩的一个段落。
陶德因为背负着优秀的哥哥的压力,一直是一个内向、自卑的人,他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无法面对心中的诗歌。
基丁老师看出来了。
于是,他把陶德叫到了讲台上,通过不断地鼓励和启迪,迫使他进入不自控的状态,进而将心里的诗歌念了出来。
这个场景,导演使用了浅焦镜头。
一开始,基丁老师是模糊的,是在陶德的世界之外的。而后,随着他不断对陶德内心世界进行冲击,他终于变得清晰,成功闯入了陶德的世界。
之后是一个360度的摇拍镜头,老师围着学生转,在基丁老师的调动下,陶德终于完成了内心的反转,诗歌顺利地从他口中倾泻而出。
在基丁老师的春风化雨下,学生们开始更主动地探索自己生命的可能性。
尼尔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演戏。
演戏 演戏 我要当演员了
我平生第一次知道了我到底想做什么
也是第一次 我决心要做成
班里另一个男孩诺克斯(乔西·查尔斯 饰)也是。
他对女孩克里斯(亚历桑德拉·鲍尔斯 饰)一见钟情,可克里斯有男朋友了,而且还是自己体力无法匹敌的体育生。
诺克斯纠结痛苦了好久,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向女孩念了自己写的诗进行表白。
他并不是要一个结果,因为相比起女孩的回应,自己为了爱情鼓起的勇气更重要——
-怎么样 念给她听了吗
-是
-她说什么
-没说 但我做了
……
基丁老师的教学仍在不断深入。
这一节课,也是全片暗示意味最浓的一段。
基丁老师把学生们叫到庭院中,让他们随意走动,只为告诉他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伐,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路,不要从众。
就像罗伯特·弗罗斯的诗句:两条路在树林中分岔,我选择走人少的那一条,这就导致了所有的不同。
现在 我希望你们也找到自己的路
找到自己的步伐 步调 任何方向 任何东西都行
不管自负也好 愚蠢也好 什么都行
可这里原本平常的镜头,被导演突然插入了一个俯拍镜头。而后我们看到,这个视角,来自站在高楼窗边的校长。
这是被监视的暗示。
一群自由的、充满活力的灵魂,被一个严格的、机械化的权威监视着。
“危险”的氛围笼罩下来,也为最后的悲剧埋下了铺垫。
03
尼尔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角色,在《仲夏夜之梦》中扮演奥伯伦。
但这个瞒着他父亲的梦想,在演出前,被他父亲发现了,父亲要求他放弃演出。
尼尔不知如何反抗,他去求助基丁老师,老师却建议他向父亲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基丁老师不知道,尼尔身处的是怎样的一种家庭环境。
电影中有一个魔鬼细节。
尼尔的父亲上床睡觉的时候,会特意把拖鞋摆放整齐。
镜头久久地定格在这双拖鞋上。
这双拖鞋,概括了这个父亲的一生——这是一个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都始终处于高度约束状态的小职员。
一个压抑、刻板到如此地步的人,要如何和他谈论戏剧和艺术,如何让他理解尼尔的梦想呢?
于是,尼尔赌上了自己未来的命运,瞒着父亲,上台了。
结果当然是换来父亲更暴力的压制。
父亲冷酷地告诉他要转学去军校,由军校考哈佛当医生,未来十年的人生道路已然不可更改。
-明天我就让你从这个学校退学 上布莱登军校
你要上哈佛 你要成为一个医生
-那还要十年
这意味着,尼尔未来十年,都要在军事化管理、无缘于戏剧的痛苦中度过。
在这种不容置疑的父权之下,尼尔彻底明白,他无路可逃,也无路可退。
于是,他选择了放弃自己这个不自由的生命。
在他自杀前,他将演出的道具——自由的精灵的头冠戴在头上,打开窗户,迎着冬日刺骨的寒风,对着那片永恒的黑暗低下了头。
其实,这个结局并非原著的结尾。
原著中的悲剧聚焦于基丁老师。
他被尼尔的父亲控告毒害了尼尔的心灵,学生们联合起来为他辩护,但此时他已身患白血病。最后,学生们被留校察看,基丁老师也死于白血病。
但导演和罗宾·威廉姆斯都认为,结局应该更关注学生,故事真正的主角是他们而不是老师。
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经历了两次反转的结局。
一次是尼尔创立的死亡诗社的集体。
尼尔死亡后,学校和家长把责任推给了基丁老师。
看到没?
专横从来不自我反思。他根深蒂固的排他性会把任何对独立、自由的追求当作邪恶的背叛。
于是,参与死亡诗社的学生都被叫到办公室,被迫签署一份控告基丁老师的文件。
——正是基丁老师给学生灌输了自由的思想,才
导致了他们的极端行为。当然有人不服从。
但就像历史上那些主动缴械的“现实主义者”常常说的那样,你服不服从,都无法改变结局。
如果你们其他人够聪明 就照我的做
反正他们也全知道了
你们救不了基丁
但可以救你们自己
最终,学生还是依次,一个个被带进小黑屋,签下文件。
基丁老师被赶出了学校。
但这时,影片真正的反转来了。
正在基丁老师收拾完自己的东西准备离开教室时,陶德,作为的尼尔室友,这个一直自卑、懦弱、永远躲在后面的孩子,却突然地站了起来。
他,不想在沉默中灭亡:
基丁老师 是他们逼我们签字
陶德站上课桌——像当初基丁老师鼓励他那样,高呼出那个比老师更动人的称呼:
Oh captain, my captain
而后,一个又一个学生犹豫着、恐惧着站上了课桌,呼唤着:Oh captain, my captain.
他们曾经是那么弱小无助,但此刻,他们都站了起来,俯瞰着那个声嘶力竭地让他们坐下的校长,俯瞰着教室,也俯瞰着学校和限制着他们的一切秩序。
这是一个解放并站立的时刻。
答案从地下冲破,竖成一座高高的石碑——
生命的逝去并非因为赋予了学生们自由的老师,而是因为严苛的、逼仄的、令人窒息的环境。
好了。
只能说到这了。
《死亡诗社》,片名就带着“死亡”,但对于Sir来说,它不在说死亡。
而是在说——
生为人类。
我们如何生生不息。
他在问。
就这样了,就这样了吗?
他也在回答——
命运写下那个无力的结局,绝不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终点。
每次重看陶德站上课桌,喊出“Oh captain, my captain”这一幕,Sir都会忍不住热泪。
相信很多爱电影的人,这段时间也都在问,电影会死吗?未来还会好吗?
坦白讲。
Sir看不到答案。
但Sir还是选择偏信,再大的重压,也压不倒生命对自由天然的热望。
不要低头。
只要我们心中还有诗歌,只要我们还想谈论艺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Copyright 2005-2022 baike.pingguodj.com 酷帝达百科 客服邮箱:s2s2s2-s@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