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9-23 10:29:35人气:19
笑麻了。
代言“巴黎世家”和“H&M”的模特。
在这里“川剧变脸”。
帅哥们在超臭超拽和笑靥如花里反复横跳。
好戏谑。
漂流荒岛的大富翁,看到了妻子的尸体。
一边脉脉温情地抚摸妻子,爱意连连。
一边褪下她昂贵的戒指和项链,揣进荷包。
而这种“反差”所带来的幽默,来自一部好生猛的电影,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的得主。
甚至这份幽默还带进了片名里。
明明自带“搞笑”属性,却偏偏叫——
悲情三角
Triangle of Sadness
电影节上获得了观众长达8分钟的起立鼓掌。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拍过《游客》《方形》,后者的那个名场面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
这一回,反差同样应用在了电影中。
有鲜活的肉体:
男主哈里斯·狄金森,演过《沉睡魔咒2》《王牌特工:缘起》,“傻白甜”专业户;女主查尔比·迪恩·科里克,也模特出道。
有精致的餐点:
还有时尚、走秀、游艇、名流:
那反差的那一面呢?
emm……
流离失所、蓬头垢面、抱团取暖、惨不忍睹。
导演实诚地说:“基本上,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人们试图不让自己丢脸的。”
可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他喜欢拍体面人露出马脚的崩坏时刻。
对此,只有一个忠告:
答应Sir,千万别在吃饭的时候看。
01
导演是个狠人。
一上来的第一个故事,就给了道情侣之间聊天容易爆雷话题——
男女朋友出去吃饭,该谁买单?
卡尔(哈里斯·狄金森 饰)和女友亚雅(查尔比·科里克 饰),同为模特行业的大漂亮。
结果上一秒还在T台上叱咤风云。
下一秒就在高档餐厅因为谁买单吵得不可开交。
引人侧目,太不体面了。
但吵架的原因,却很真实地挑破了男女关系里那层不言自明:
卡尔认为在时尚行业,男模特的工资只是女模特的三分之一,即便我是男人,也没必要每次都主动买单,女性也应该有买单的自觉。
但亚雅就认为,男友是财迷心窍,她不是不想付钱,只是觉得男女之间,谈钱太不性感了。
两人就从餐厅吵到了计程车上,从车上吵到了酒店里。
最后俩人打赌,用爱来解决问题。
故事就来到第二章,游艇。
没什么比一趟旅游更能让小情侣感情升温了。
两人登上了豪华游艇,Christina O。
能登上这所价值不菲的游艇的,大多是上层阶级的中老年人。
有来自俄罗斯、自称“屎王”的肥料大亨;来自英国做军火生意的老温夫妇(用的是首相丘吉尔和他夫人的名字);中风后有语言障碍的残障人士;刚卖了游戏公司想猎艳的大富翁;有觉得“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贵妇。
亚雅和卡尔是唯一一对年轻人,仰赖亚雅是知名网红,才能来“免费体验”。
但注意没有,这群人的属性,新钱、老钱、爆发户、军火商、网红、单身汉、情妇……甚至还有一个残障人士。
再加上船员中,有打鸡血的管理层,有摸鱼的打工人,还有个神龙见首不见尾船长(伍迪·哈里森 饰)。
这些人加起来,正好构成了一小的社会模型。
此时,电影视角拉大,在了这个小的社会模型上,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价值百态。
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船长把正式的晚宴,定在了周四——
一个暴风雨交加的晚上。
所以在那一晚。
餐厅全都是这样的,倾斜,摇晃。
在船上版晚宴,摇晃起来让人怎么吃??
因此,这部电影最出圈的那一幕来了。
总之大部分客人都上吐下泻,四处喷射,再加上船舱的下水系统也出了问题。
那场面,豆瓣评论区有言:
导演彻底把“体面”俩字揉成团,扔进了垃圾桶里。
随着一声爆炸,游艇沉入海中,故事来到第三章。
幸存者流落荒岛,开启了《蝇王》式孤岛求生的剧情。
幸存者中,有男女主、爱打鸡血副船长、“屎王”俄罗斯富豪、中风的残障人士,单身暴发户,以及一个游艇底层的女清洁工阿比盖尔。
结果巧的是:
除了阿比盖尔,所有人都不知道怎么在荒岛上谋生,包括生火、抓鱼都不会。
所以,阿比盖尔逐渐建立起权威——
她用食物建立统治,用床铺换富豪的劳力士,甚至钦点男主卡尔,去陪她睡觉。
跟黄渤的《一出好戏》类似——
文明社会解体了。
一同解体的,还有男女主的爱情。
卡尔要去陪阿比盖尔睡觉,亚雅醋坛子翻了,但她收到了阿比盖尔一袋饼干的“贿赂”。
你很年轻 很性感
你觉得她要和你走什么
次日一早,阿比盖尔又给了小情侣一包饼干作为“奖赏”。
时间一长,男女主居然都习惯了。
故事的最后,来了反转:
某天,阿比盖尔和女主决心翻过岛上的山,去另一面看看的时候,赫然发现:
山背面有一座电梯,原来这岛屿是一个旅游度假区。
电梯门开的瞬间,如同文明的大门徐徐打开。
面对着新建立的岛上秩序又将解体的现实,没有孩子也没有爱人的阿比盖尔在女主身后。
举起了石头。
故事戛然而止。
可以说,导演用三段故事,重现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某种脆弱与虚伪,把他过去调侃的体面人,又撕毁了一遍。
但似乎,又不只是这样。
咱们一层层来拆。
02
很多人可能会说,三个故事中,第二个故事视角的转移和扩大比较割裂。
但实际上,《悲情三角》厉害之处在于,主题的探讨,有一个内在的层层递进关系。
第一章里,男女主争论的是该不该付钱的问题。
看似说的是钱,其实讨论的核心是:
平等。
为了使这个话题更公平,导演还特地给男女主设计了一个模特行业背景:
这是为数不多女性可能更占据性别优势的行业。
男主不想付钱,明面上是说因为女主曾有过承诺,如今又把挣钱能力不如对方的自己架在火上烤。
但实际上,他反对的是什么?
是在两性关系中,有意识地使用性别优势来牟利,这一点无关男女。
听了一路八卦的出租车司机道出了真相:
而在之后的坦白局里,女主也承认了她的小心思。
她是故意的,从假装没看见账单,到事后扣帽子式的争吵,都是。
但辩解确实也让人唏嘘:
现实中女性怀孕有失去工作的风险,她的这种得利习惯,来源于现实压力给予的不安全感。
逐渐引出电影的第一个主题:
即便男主在行业已经足够弱势,女主在经济地位上已经占据强势地位。
平等的脆弱和不易,即使只是在两性关系上。
男女主选择的答案是,爱。
他们试图用爱来弥补。
能成么?延申到第二个故事里。
导演引入了更多人,来加入到这场讨论,阶层的参差感开始凸显。
第二个故事一开场就给了一场戏。
船上的管理层,给船员们打气:
说一定要满足客人的需求,哪怕是不合法的,哪怕是独角兽,也一定要答应他们。
要所有人记住目标是什么,是服务好客人?
不,是挣钱。
在大多数人眼里,有钱才有地位。
而船上的客人,就是有钱的那一类。
所以我们在第二章里看到了这些场景。
游戏公司的老板,一个有钱的暴发户,在酒吧里直接说——
别绕弯子了,我有很多钱,我可以给你们买劳力士。
而因为忌妒女友看帅哥修理工,卡尔去找管理员投诉,结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
因为他的投诉,就能让修理工失去这份工作,连他自己也有点吃惊。
最荒谬的是有钱的贵妇。
她在浴池里喝香槟,旁边的艇姐赔笑,听她发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演讲。
接着恩赐地问她有什么愿望,最后直接自以为是地给船员们“放假”。
我要你们都下水游泳
于是,无论是在甲板上工作的服务员,还是甲板下、厨房里处理食材厨师,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儿。
排队给客人表演玩“水滑梯”,嘴里还得附和:“我很开心。”
但是当暴风雨袭来,所有这些“上位者”在摇头晃脑地颠簸中被扒掉了斯文体面的底裤。
上吐下泻,污秽不堪。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还在讲男女主之间脆弱的平等,他们还想着试图去弥合。
那第二个故事,讲的就是:
放弃吧,别白费工夫了,这个社会不值得。
用金钱建构的阶层差异,已经深入到社会的肌体中,无可救药了。
所以第三个故事就来了一次大解构:
游艇的底层清洁工阿比盖尔成为了荒岛上的救世主。
在上流的老爷太太们在沙滩享受阿比盖尔带来的物资的时候。
她通过抓鱼、生火等生存技能,完成地位上的反杀。
不仅能够指挥老爷们做事,还能够享受小鲜肉的性资源。
但这里只是在强调阶层的崩坏,让一个下等人的翻身?
不。
当金钱失去了作用,生存技能反而成为硬通货,而和现代社会获得金钱来源的复杂途径不一样。
生存技能,相对平等。
电影中,后期几个大老爷们已经学会了去捕猎(虽然只是一头驴子),但也意味着,阿比盖尔并没有绝对“统治”。
也可以猜想,即便没有结尾的反转,阿比盖尔短暂的优势也会逐渐结束。
但起跑线和机会的均等,已经是脱离文明社会带来的“福报”了。
可这层关于“平等”的讨论,还只是这部电影的第二层。
03
可别以为Sir是在胡诌。
电影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
还记得船上大混乱的那晚吧——
暴风带来的摇晃只是一方面,真正造成混乱的是船长和那个叫做“屎王”的俄罗斯富豪喝酒。
他俩斗酒引用了很多名人名言,最后得出结论:
配合上摇晃的船只,以及随后两个人在船长室里瞎发布命令的场景。
其引申义,相信所有人都能看得懂。
两种路线的争端,并没有导向更好的结果,反而带来的现实的摇摆与崩塌。
跷跷板式的平衡,会带来糟糕的后果。
导演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呢?
回到电影的片名。
悲情三角。
原意指代是眉间的三角形小空间,是眉毛皱痕经常形成的地方,也是开场卡尔表情不太ok的地方。
真实的含义,Sir觉得。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态。
电影给出的答案是——
平等是虚伪的,交易才是永恒的。
在这个三角里,财富,权力,性魅力,知识技能,服务态度……乃至人格、尊严,都是可以交易的对象。
第三章故事里,卡尔与阿比盖尔的交谈就撕开了某种掩饰,直达问题核心。
-应该是你做决定决定 而不是我
你还记得你来这的第一个晚上说了什么吗?
-“我爱你 因为你给我了鱼”
-没错 你知道为什么这句话这么动听吗?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句实话
他出卖自己,换来食物。
她用食物,换来了爱。
但这只是特殊情况,没有中间商,所以这种“平等”不稳定。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要出卖xxx,换成xxx,才能获得xxx。
大部分情况下,中间的部分是金钱、地位、权力之类的一般等价物。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
电影中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代入到这个公式里。
从开头在镜头出卖自己身体的模特,到后边被富豪们颐指气使的服务员,再到最后的为了鱼和人睡觉的卡尔……
这对吗?这不对,但没有用。
资本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被框定在这三角循环里,出不去,也进不来。
所以电影叫做“悲情三角”。
电影结尾,想要砸死亚雅的阿比盖尔,一方面可以说,是自私。
她有了地位,有了“爱人”,她不希望回去文明世界失去一切,孤独终老。
但另一方面,何尝又不是恐惧。
结尾中,亚雅善心大发,共情她的经历和现状。
说想帮她,让她做助理。
面对这样的“善意”,她会砸下去吗?
导演给了一个开放答案,但不也是在问每一个彷徨的你我。
在所谓文明的社会里当善良的奴隶。
还是为了仅存的微光当一个恶人?
上一篇:BIGBANG太阳时隔5年回归
下一篇:7年2子没等来婚礼,快逃!
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Copyright 2005-2022 baike.pingguodj.com 酷帝达百科 客服邮箱:s2s2s2-s@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