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2-20 13:44:58人气:11
文 | 王重阳lp
鉴于一些原因,我对以色列以及犹太民族一直持肯定立场。
作为早在千年前就被预言会再度建国的民族,犹太人似乎生来就被赋予了某种悲情属性,这种属性可能未必充满英雄主义,但肯定被赋予了传奇色彩。
作为一个全体国民人口都未必有北京一个区的人数多的国家,大多数国人对于以色列和犹太人的观感多来源于新闻综述,至于其历史,印象则多停留在当年奥地利落榜美术生制造的大屠杀中。
可能因为背负的灾难太多,这个民族似乎已经真正做到了“居安思危”,包括建立完善的边境防御体制,以及率先从美国进口F-35隐形战斗机,并成为唯一一个拥有单独控制体系的海外用户。
但稍有些历史知识的人对以色列如此的严防死守应该不会意外,毕竟作为同中国几乎拥有相同境遇缘政治的国家,与中国相比,以色列的环境更加恶劣:
地窄人少,没有战略纵深,打起仗来每条人命都是宝贵的资源,不存在“人海战术”,更不存在以空间换时间。
这种危机气息在文艺工作者看来大有发挥空间,于是就有了《僵尸世界大战》中的“隔离墙”,还有“择一论”,以及尸山血海般的丧尸围城。
不过说到“尸山血海”,历史给与世人的犹太印象最强烈的依然是奥斯维辛,以及大量反人类的罪行,如毛发被织成地毯,皮肤被做成皮具……尽管无法想象当时的凶手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一个民族,但我始终相信,战争、动乱和带节奏始终能使一部分、或者说大部分人陷入癫狂,除非善恶分明,胜负已决,自己也遭到凌辱后才会引发一些反思,直至百年之后,再度陷入到另一场仇杀的轮回中。
所以自古以来,能在大定之后追捧颂赞者多,能在多难之时坚定立场者少。
一
“我应该能救更多的人,如果我能挣更多的钱……我浪费了很多钱,一辆车,十条人命,一个胸章,一条人命,或者两条……”
《辛德勒的名单》在距离影片结束之前,主人公辛德勒就在仓皇逃离时面对着诸多大难不死的幸存者痛哭流涕,我认为这是辛德勒在实施一场义举之后最真实的个人独白,也许历史上的辛德勒未曾真的面对犹太人如此坦言过,但我相信他的心境是真实的。
贪财是真,好色是真,善良是真,悔恨也是真。
就像辛德勒在影片中出场时一样,势利而敏锐,投机且贪心。这同样也是一个商人真实的一面。
而在他尚未步入一场灾难前,一片黑暗中伴随着火柴划动的声音,一朵绽放在黑暗中的火光点亮了一群面庞麻木眼中却依然存在希望的面庞。
他们是波兰的犹太人,也是纳粹铁蹄下被叠加了双重迫害属性的人——
战败国的被奴役者,犹太人。
即使对这段历史有不算太感同身受的记忆,看《辛德勒的名单》时还是一阵阵的揪心。即便对于一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来说,申诉一种苦难也显得有些过于短促。
至于影像中被申诉的一幕幕惨剧,斯皮尔伯格更使用了近于纪录片式的黑白镜头进行详尽的描述,细致又残忍:
显然已经驾轻就熟的纳粹军人们已经了解了妄图躲避搜索的犹太人们的求生伎俩,于是在白天简单的集中抓捕后,趁着夜色,在军官的带领下,一群士兵们再一次大开眼界——
床板下被胶带“粘”住的人、钢琴里藏着的孩子,衣橱后隔板中惊惶的眼神,还有随之而来的阵阵枪声……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想起史料记载中的屠城故事,据“前辈”们的回忆总结,屠城者未必如一般影视剧表现得那么简单粗暴,首先浪费力气杀人是不可行的,因为战争的本质就是掠夺,这种本质具体到军人则是尽力引诱平民出来,逼迫其交出钱财,然后根据其不同表现再呈淫威。
《辛德勒的名单》在呈现这些细节处颇能体现出最真实的残忍,更能让观众认识到在战争和动荡中,大多数逞凶者不过是借着正义之名行利己之事,既谈不上高尚,更与正义无关。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辛德勒的出现以及其随后的表现也同样真实。
二
对这部磅礴伟大的电影,一直不敢妄加评论。
可是又觉得对于这每次看完都深受触动的电影总想说些什么。
我并不是折服于大师们的故事叙述和主演们精彩的表演,我相信这些呈现的历史之所以能让所有人感到震撼,依然还是因为其真实感,还有其带给观众们的一种绝望感。
在辛德勒哭泣之前,被他救下的所有人自发地为他打造了一枚金戒指,为此还有人喝着酒麻醉自己,让人从嘴里拔下一颗金牙。
这个情节设置得也很有意思,因为电影中当一批批犹太人被送进毒气室后,在另一边的房间里,一些人在有条不紊地整理已经被“处理”过的死者衣物,包括价值不菲的随身物品和从死人嘴里拔下的金牙。
以至于当犹太人再度献出金牙时,意味变得通俗:
被人杀死然后撬开嘴拔出金牙人家是无痛的,因为持有者已经死了。
自己喝醉了主动张开嘴让人拔出金牙是痛苦的,但却是心甘情愿的。
于是历史的渐进中,除了人性中的恶被尽情领略之外,善良引发的感恩与守护同样让人感动。因此电影中所有苦难者,包括辛德勒在内自始至终都在闪耀人性的光芒。
这便让戒指上那句“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的箴言更加触动身处和平年代的观众们的心灵。
我最喜欢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电影中架构之处正是在于他没有刻意强调主人公,乃至所有人,甚至反派们的天然正邪,他刻画的都是真实。这一点比许多国内同行在拍摄人物传记时要好很多,不会总是在讴歌赞美,并隐去缺点甚至恶习。
殊不知一个总是考一百分的好学生未必是一个有趣的人,一个从来不曾萌生过任何小邪恶念头的人也可能是一个乏味的人。
我至今认为让辛德勒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渐渐转变成一个不计成本也要保护别人性命的英雄的根本动机就是没有动机,乃是本能。
这个本能平时看不大出来,可能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直到某件事或某个人触动到了隐藏在体内的技能点或属性时才会自动开启,就像犹太人之于辛德勒,电影之于历史。
辛德勒终于彻底展示他伟大的一面正是因为当恶的时代成为主流时,善才显得弥足珍贵。而真正伟大的人从来不以自己的功绩而自傲,却还在检讨自己的不足引为罪孽。
事实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正是那段最黑暗岁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他被激发出来的善心让蒙受重创的犹太民族有了复兴的基础,看到片尾的文字描述,辛德勒犹太人已经有将近6000人时,我同样意识到生命繁衍的力量与伟大。
当年电影上映时是1994年,如今“辛德勒犹太人”已经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了吧?
三
我想我们之所以感受不来别人的痛苦,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学识不够或年龄不足,而是隐藏在每个人体内的善恶程度有高有低。
就像国内在拍《南京!南京!》后,对于一种愤怒感固然传承自体内的记忆基因,但更多的还是一种人云亦云式的呐喊和口号,要命的是每次在出现一些自发的运动时伤害的却是自己的同胞,比如呵斥别人穿着异族的服装,或干脆手拿棍棒喝令别人脱下这些服饰,而彼处货真价实的异族友人,似乎不大受到什么影响,这就显得有些耐人寻味,又不便直说,因为直说了便容易让人恼羞成怒,更容易让人复又喊起了口号。
可我跟韦爵爷一样,“听到他们喊口号,我腿都软了”。
因此我时常想,真正对人类历史有益的文化作品,大多不是宣扬仇恨,也不是宣扬传承仇恨,而是礼赞生命的顽强并珍惜和平,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名场面:
整部影片中只有一个红衣女孩是唯一的鲜色,这个红衣女孩寓意着一线尚未泯灭的爱与希望,而片尾的彩色部分象征着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每一个人都代表着辛德勒挽救回来的延续,显然在彩色部分是充满憧憬美好的,和前面黑白的血泪历史形成鲜明对比。
那么他把过多的流血场面都是用黑白画面表示,这样不仅意味着这是历史,还意味着那是幸福生活来临前必不可少的部分。
哪怕一直到现在,以色列都不曾得到真正的和平,哪怕在此之前,一个个集中营林立,每天都有无数犹太人倒下,其中有男人,有女人,也有孩童。
这也让我更加认同犹太民族的整体质量,这个从古罗马时代就被放逐到世界各地的宿命者,最终回到了丰美的水草地,开创了一个《圣经》中早被预言重新建立的国度。
一般来说,世上对于这种成就有一个词可以精准描述:
荣耀。
最重要的是,他们建立荣耀的方式是尊重知识并努力创造。
我想,之于电影、之于历史、之于民族、之于繁衍,可能这才是最重要的。
◐
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Copyright 2005-2022 baike.pingguodj.com 酷帝达百科 客服邮箱:s2s2s2-s@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