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
生活常识
科技数码
教育知识
汽车知识
游戏知识
办公方法
装修知识
旅游知识
搜索

科技数码分类 数码百科 电脑知识 手机知识 APP应用 电脑操作 更多知识 中文舞曲 英文舞曲 车载音乐 车载视频

英国如何玩转智慧城市 英国怎么玩

日期:2022-11-18 09:04:36人气:19

导读:智慧城市该如何打造? 标准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的通用性,降低建设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协同,推广最佳的技术和应用实践。据悉,到2016年,国内将逐步建立健全中国

智慧城市该如何打造?

智慧城市该如何打造

标准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的通用性,降低建设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协同,推广最佳的技术和应用实践。据悉,到2016年,国内将逐步建立健全中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其中,共性、关键性标准涵盖的主要标准领域主要包括:数据与服务融合平台、主数据、数据挖掘分析、跨系统信息交互、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运维等促进系统、数据与服务融合等。

国内目前负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制定的标准组织包括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林透露,目前已立项的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包括《智慧城市SOA标准应用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6项。

《智慧城市SOA标准应用指南》,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了智慧城市的SOA应用参考模型及智慧城市建设中SOA标准的综合应用建议,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评估、运行和维护。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市的技术参考模型、基本技术原则6和要求,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目的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是指导和综合应用智慧城市的具体技术、服务实现标准的依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1部分: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评价对象、范围和指标,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中评价指标中包括技术原则和要求以及设计与使用原则。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及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评价,是指导智慧城市具体技术、服务实现的标准依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2部分: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了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评价模型、评价指标。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及信息化应用与服务项目建设与评价。本标准是评估后续智慧城市具体应用与服务标准的依据。《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3部分:建设管理》: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标准中建设管理内容主要指城市建设中的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的建设标准,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运营理念,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协同化、智慧化,提供城市生活的舒适度。

英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智慧城市该如何打造

英国(United Kingdom):问斜阳它人口不到全球总数的千分之九,语言却通行全球;它既有从岛国到“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又经历从“斜阳”到“跟班”的落寞;它引领了划时代的政治经济革命,也给世界地缘政治种下难解的祸根。全国面积24.4万平方公里,人口6563万(2016)英国是欧盟中(正办退群手续)能源蕴藏丰富的国家,主要资源有煤、铁、石油、核能和天然气,森林覆盖率12.6%,沿海渔业资源丰富。

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亿至40亿吨之间,天然气0.86-2.58万亿立方米。全国人口在四个地区的大致分布为英格兰占84%,苏格兰占8.3%,威尔士占4.8%,北爱尔兰占2.9%。官方语言为英语且通行全境,威尔士北部有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有盖尔语使用者。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59万)。

从族裔看,二战前的英国可以被视为是同质性社会,因为14—15世纪英语形成,这对英国民族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政治上看,数百年来英国人以整体面向世界,驰骋全球,世人难分英伦各族。二战后,从海外殖民地前来的非英裔移民日渐增多,如今占到人口的8%(英国穆斯林协会数据称全英有260万穆斯林,占全国人口4%),主要居住在英格兰的城市中。

一般而言,不列颠人共同以本土文化构成“英国生活方式”的中心,共性之下,四个族群的自我意识犹在,这既反映在四支国际地位相同的足球队和橄榄球队中洋溢的民族自豪感,更在苏格兰、威尔士、北爱权力日增,其民众对英国脱欧持不同态度上充分体现。此外,“帝国文化”带来印度次大陆、加勒比、中东和非洲移民及后裔,欧洲一体化后中东欧劳动力大量涌入,使得英国族裔及人口呈现多元色彩。

史学家认为两个因素对英国历史影响深远:岛国地理和接纳异族。不列颠人具有不断吸纳融合入侵者和移民者的天赋和胸襟,直至产生一个混合的民族,然后成就征服的霸业,建立起占世界人口1/4、面积比本土大近140倍的帝国。联合王国的“联合”之路漫长却清晰。1277—1288年,英格兰征服威尔士,1536年后者被正式并入英格兰。

苏格兰最初的王国始于9世纪中期,后臣服于诺曼底王朝。1328年,英格兰承认苏格兰具有独立地位。1603年,苏格兰国王继承英格兰王位,两国联合。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签约:“条约永续留存,以作为两王国完全合并的永久基础”,国家始称大不列颠王国。12世纪后期英格兰染指爱尔兰,到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已完全控制,1801年,它合并爱尔兰称作“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所谓大英帝国,大致起始于1763年英法争夺北美的7年战争结束,英国保有海外全部殖民地并成就头号强国地位,1815年滑铁卢一役决定性击败拿破仑,到一战的百多年更是主导全球事务,“日不落帝国”名副其实。帝国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英国工业革命要比克伦威尔革命意义更深远,它从1760年代至1830年代。1851年,首届世博会在伦敦水晶宫举行,标志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占全球工业产值的2/5、钢铁1/2、煤炭1/3、外贸1/5强、商船吨位世界第一,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凭借后发优势和制度保障,英国的海上霸权与殖民拓展顺风顺水,它在与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海外争霸中屡获胜绩,到维多利亚女王时期(1837—1901),英国进入历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一战之后,大英帝国国土面积达336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2.5%,人口的1/4。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均为战胜国,分别有75万和32.4万人丧生(还有记载为100万和41万),更大的代价是帝国不再,它从一战结束时与美国平起平坐,到二战后沦为“跟班”角色。

1946—1980的35年间,50多个国家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一位知名记者写下题为《帝国斜阳》的纪实之作,字里行间透着英国人为印度、巴勒斯坦、马来亚、伊朗、埃及、南也门、塞浦路斯、加纳、肯尼亚和津巴布韦等国留下至今难以摆脱的负遗产……帝国旧梦,或可从53个成员国的英联邦寻出些许。英国历史进程是改良而非革命,与文化的重要特征渐变相一致,传统与变革相辅相成,对立的双方通过持续的斗争、妥协和不断地整合革新,最终达成共识。

其现代化呈“原生自发型”特点,是其历史发展而非外力强迫的结果,也是英国人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民族性看,“一个对财富和商业着魔的民族”,具备务实、保守、宽容的禀赋,“小店主国家”顺理成章。英帝国虽然“只是一个退化的遗物,每年都在进一步变弱”,但英国依然强大,其经济规模(2014)位居世界第五、欧盟第二。

2016年实现GDP2.619万亿美元,预期寿命81.6岁。英国三次产业占比为1%、21%、78%,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它为世界留下最好的技术或记录:超音速协和客机、罗尔斯—罗伊斯航空发动机、1957年世界第一座核电站、BP海上石油钻探、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通车……服务业是英经济的支柱产业,包括金融保险、创意、零售、旅游和商业服务等,大金融占经济产出的13%。

英国人的性格源自土地上的农夫、四面汪洋中的水手、冒险家和士兵,雨雾多变的气候和光荣与辉煌的历史,艰苦的生活和严峻的环境使他们养成勇敢、机智、耐心、目光远大、坚忍不拔、善于自我克制的美德,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传承冷静理智的求实精神。20世纪60年代一位美国国务卿曾做出这样的判断:“英国失去了帝国地位,却还没找到自己的角色。

”2015年卡梅伦二度拜相,美国媒体哀叹曾经辉煌300年的英国放弃强国地位:军队人数降至两个半世纪以来最低,外交部预算削减1/4,BBC关闭5个外语广播......而“在几乎所有全球问题上,英国的声音都是智慧的、积极的和前瞻性的”......“它有才华、有历史、有能力塑造国际秩序。它的内向转变是所有人的悲剧。

物联网如何打造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该如何打造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吧,关于物联网如何打造智慧城市的问题,物联网可以联系到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可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集中决策,进行自动规划,所以叫做智慧城市,具体主要包括就是交通调度、城市各种数据检测、安全监管、应急处置、物流管理、政府工作、医疗卫生、消防环保、智慧园区和教育等等,接下来详细阐述。整个智慧城市里面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智慧交通,城市越来越大,车辆人口越来越多,拥挤堵车是常态,所以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就是要打造实时自动调度的交通系统,能够对交通复杂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在高峰时期合理调度车辆和路线,这就需要对全市的车辆进行登记,安装物联网设备,同时,对整个城市主要交通节点进行检测和车流量分析,反馈给决策系统做出调度决策,保证整个城市是交通调度。

第二个方面就是城市各项参数检测监管,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各种污染物,以及天气预警,实现整个城市的各项参数可视化,在各大主要区域进行展示,参数异常就进行预警派人处理。这里面同样包括消防,对整个城市是建筑进行监测,安装各种物联网系统,实时检测分析,出现问题能够讲预警信息直接传输到所有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

接着就是智慧应急处理,那就是城市在紧急时候进行全城管理,为紧急事件让步,这就需要政府的数字化办公,能够及时的收到应急事件并启动统一管理。大城市有一个问题就是流动人口多,不好进行管理,智慧城市在物联网时代应该借助物联网系统对流动人口加强监测,主要就是开发物联网设备,在主要路口进行人员跟踪识别,信息录入数据库,并进行大数据比对,可以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需要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个信息。

这个不仅仅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更是智慧园区、社区的一部分。在教育方面,大家都知道教育资源发布是极其不均衡的,在物联网时代,借助5G高速低延迟的特点,可以借助智慧教育系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城共享,促进公平公正的教育事业。主要技术就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涉及到传感器网络布局、数据传输、调度算法、决策算法等等方面。

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如何融入文化元素?

人们认为,改变组织文化是成功的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最近的中国银川智慧城市峰会上,专家小组分享了他们的见解。 英国巴塞尔顿前首席执行官兼当地政府顾问Bild Mahendran说:“赋予市民和社区决定某些事情的权力是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良好的领导能力是具有包容性的,可以将人们聚在一起共同完成目标。

你需要一张规划图,但我们自己做不到,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个平台。” 都柏林智慧城市项目经理Jamie Cudden对此表示赞同。他提到,一个城市的许多行政管理和运营都分散开来了,而过去十年的巨大经济危机则加剧了这种分化。他说:“我们需要首席执行官和市长发挥强有力的领导来避免部门的分歧。其中一部分人并没有清楚的大局观,但是当你和他们谈论未来城市发展的可能性时,他们会非常兴奋,你可以说服他们,让他们支持你的决定。

” 赋予市民权力 Kaine Thompson来自新西兰惠灵顿市行政长官办公室。对他而言,领导和治理都是关键因素,但同时他也认为,“引用一句新西兰的老话:‘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人,人,人’。如果任何改变都先是以人为本,那么就会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他补充说:“对于那些想要建设生态系统文化的领导者,他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事情,以及了解人们每天面对的基本问题。

” 创建美国顶级数字城市 TM Forum的智慧城市论坛总监Carl Piva问道:“我们怎样才能让人们接受这些新事物?” 洛杉矶市总经理兼首席信息官Ted Ross评论说:“我以前是在私营部门工作。政府所用的工具与私营部门所需要的工具不同,所以管理起来十分艰难。当我进入洛杉矶市技术局工作时,我所在部门的资源比2008年减少了40%。

这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创新。” “我们需要改变文化,但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力或资金去竞争……我们需要重新设定我们的目标,并能够积极实现目标。我们问自己:‘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过去,我们给出的答案是为了提供技术。现在,我们的答案是为洛杉矶的市民、游客和企业提供服务。” Ross接着说:“每个人都受到某种文化的激励。

我所在的组织机构中,普通人也会因为想做一些很酷的事情而进入技术领域。我们一直在有效地利用这种驱动力,让人们撸起袖子努力工作。我们对这种驱动力带来的结果印象深刻。在2014年和2016年,洛杉矶被评为美国最大的数字城市(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 公务员的梦想 奥地利格拉茨市政府的智慧城市总监Hans Schnitzer提到,七年前奥地利开始发展其智慧城市的愿景工作,“我很高兴能够在格拉茨市领导这个项目,但是让人们想象其未来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也许和事实打交道的科学家不会觉得太难,但需要处理问题的公务员可能就会觉得这很困难了。

而且,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经历数年漫长的过程,涉及到该市30万市民,这就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 他说:“以前我们从大城市开始建设智慧城市,现在我们准备在小城市里发展智慧城市,但是小城市的文化和大城市可不一样。” 做出重大改变 Piva问道,在智慧城市中,我们还缺少哪些重大的转变? 都柏林的Cudden认为,“购买力是当前最大的机遇和挑战。

人们认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们却没有参与市场购买。这是最大的问题。” Mahendran对Ross的经历回应道:“人们之所以来到公共部门,是因为他们想要改变某些现状,你要相信他们可以将发展困难的事物变得欣欣向荣。过去六年,英国的公共部门发展非常艰难。所以,你可以对这种情况做出一些改变,或者通过转型变革把握住自己的命运,然后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这关乎如何提高市民的生活机遇和发展动力——你需要掌握知识和经验。” 改变自身 Piva沉思道:“我们作为城市的领导者,如何实现自身的转变呢?” 洛杉矶的Ross评论道:“管理层的悲剧在于你一直忙于管理而没有关注市民,但现在最重要的是花时间与工作人员和市民交流,了解他们关注的重点。比如我们要重装旧电脑,把它们交给低收入家庭,在每次交付时,我都要试着去参与这个过程。

“英国硅谷”东伦敦科技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东伦敦科技城:欧洲对硅谷的回应■ 文/李楚天伦敦有东西两个大区,相比较富饶高贵的西伦敦,东伦敦则曾在柯南?道尔笔下被形容为最危险之处——“无可比拟的暴力与堕落之地”。如今,东伦敦已经焕然一新,成为美国硅谷之外的又一个国际科技创业中心。英国,作为欧洲孤悬大西洋的岛国,曾经走上过世界巅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在全球范围内急剧收缩自身的势力范围,却仍然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

真正让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后工业时代摆脱困境的,主要归功于21世纪初伦敦申奥成功。2005年,英国首都伦敦拿到7年之后奥运会的主办权,奥运会的主办地点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在饱受去工业化折磨的工人聚集区“东伦敦”。这个地方在制造业全球转移以后,始终遭受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双重折磨,断断续续的提升计划终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东伦敦的复兴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申奥成功让一切都有了转机。东伦敦作为实际承担奥运会运营的区域,大规模的企业搬迁以及基础设施更新升级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两件事整合在一起,足以进行产业置换乃至城市再造。凯恩斯主义者在经济建设中最爱的一个大招“思路不够,基建来凑”终于可以使出来了。

不得不说,自从1929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这项措施往往能发挥出“药到病除”的功效。东伦敦的复兴计划就这样开始了。很快,这个区域兴建并改造了一大批拥有现代功能的建筑,如媒体中心、会议中心、各类商业设施(餐厅、商城)、居住综合体(当时的奥运村),当然还有重新规划并升级过的交通体系以及焕然一新的金丝雀码头(见图1)。

这些在后来高科技产业井喷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饭要一口口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奥运会前后,这里发展的重点产业遵循了“文体不分家”的思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确实是奥运会期间很好的配套产业。于是乎,在大量翻修过的居民楼和办公楼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创意设计师。

渐渐地,曾经破败的东伦敦变得越来越有品位,画廊、艺术工作室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有艺术气息。酒吧、餐馆、创意小店……无一不在点缀着这个饱经摧残的工人街区。奥运会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这里的活力热情与欣欣向荣。至此,东伦敦从一个衰败城区真正华丽转身成为一个面向世界、宜居宜业的城市。一个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基础建设完成,而且根基深厚。

这里,英国向世界贡献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产业的发展靠一个个从业人员在本地的安居乐业。不要忘记,他们的工作时间只有8小时,其余时间是属于生活的。此外,高科技产业的中坚力量普遍是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对他们来说,体面的生活和便利的设施往往是他们择地而居的优先考虑。向未来产业进军奥运会之后,时任首相戴维?卡梅伦和他的剑桥大学老同学、时任伦敦市长的鲍里斯?约翰逊达成共识,充分利用肖尔迪奇的创意活力与伦敦奥运会之后的丰富遗产及多样的发展可能性,共同打造世界级的高科技产业中心——东伦敦科技城。

正如卡梅伦所说:“不仅要发展今天的大生意,更要抓住明天的大生意。”毫无疑问,在利益固化、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大伦敦,刚刚经历过重新规划建设、相当于重启过的东伦敦无疑是最适合作为向未来产业进军的桥头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英国需要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必须是一个有足够分量的高科技巨头,这样才能给刚起步的东伦敦足够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级的标志。

谷歌公司成为跨出第一步的“吃蟹人”。英国政府也毫不含糊,直接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和实惠的政策提供了国王十字车站旁边的一幢百年大楼作为其在英国的基地。谷歌公司则投桃报李答应把欧洲总部和研发中心放在东伦敦。这件事在当时引起轰动,因为这个地点是东伦敦的门户,同时距离伦敦金融城只有一站地铁。谷歌公司的登陆给了全世界的企业和投资人很大的信心和鼓励,也为科技与金融的联动发展架起了桥梁。

随后,大批高科技巨头跟进,微软(日后成为伦敦科技周活动的主赞助商)、IBM等公司相继落户东伦敦。同时,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高科技公司开始围绕这些巨头建立起越来越多样的生态圈。其中,有几个年轻人在东伦敦的工作室里创建了DeepMind公司,后来这家公司的阿尔法狗(AlphaGo)让世界震惊。今天,伦敦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全球人工智能(AI)的产业高地和价值中心。

金融与科技结合这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思考:为什么在几年时间里伦敦的高科技产业像乘坐火箭一样往上蹿?这就要从东伦敦和西伦敦的恩怨情仇说起。凡是了解伦敦的人都知道,西伦敦有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还有白金汉宫以及各种剧院。其中,金融城更是荟萃了英国经济的几乎全部精华,同时也是国际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级。

如果说大伦敦(the Greater London)是英国的首都,那么金融城就是日不落帝国的心脏。可就是这样一个曾经的“宇宙中心”,与一度破败不堪的东伦敦工人聚居区之间仅仅隔了一个国王十字车站。如果有机会去那里逛一逛的话,你就能亲身体验那种“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狱”的感觉。不过,自从谷歌公司在火车站这个分界点往东伦敦一侧安营扎寨之后,风向就此改变。

各大金融机构甚至比那些高科技巨头更早一步进入东伦敦,他们纷纷买房置业、开设分支机构,并且借鉴了美国的硅谷银行与硅谷投行的做法,在东伦敦开设类似的科技银行和科技投行机构,瞄准中小微科技企业,围绕科技巨头建起的价值链开展各类创新服务。此外,有些金融集团在买房置地当上“二房东”或者开办科技银行之后,决定甩开膀子自己开始高科技创业。

例如,英国最大的银行集团巴克莱集团就决定大干一场,巴克莱加速器(Barclays Accelerator)从此威震江湖——这是巴克莱集团创立的专注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双创基地。每年巴克莱集团都会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给东伦敦的科技企业出命题作文,也就是类似于竞赛的形式,筛选出来的项目(产品/技术/服务)将直接进入巴克莱集团的生态体系,并且有机会直接入驻巴克莱集团在东伦敦的物业,与国际巨头零距离协作。

现在,巴克莱集团的数字化银行服务几乎是西方主流商业银行在这个领域的风向标。巴克莱集团的成功仅仅是一个缩影,现在,伦敦在金融科技领域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当然,我们不能忘记,高科技产业兼具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高层次人才不断从事尖端科研。这对东伦敦来说是正中下怀,在距离其1 0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两所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高校——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它们的不少理工类专业排名世界前五位,而且这些学校的孵化器也都在东伦敦周边。

最不可思议的是,从大学到东伦敦再到股票交易所,一个创业者进行一次5 000米晨跑就能把这3个区域串在一起,而东伦敦正好在这段路程的中间。了解创业的人们都知道,环境、氛围和圈子至关重要,国内各种创客咖啡吧提供的最大价值也在于此。因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段伦敦的5 000米创客晨跑线路里会有多少的化学反应、多少的火花碰撞、多少的机缘巧合?成功的秘诀最后,我们提炼一下东伦敦科技城的模式。

首先,在一切开始之前,要有一个充满活力、生活舒适,甚至高颜值的社区。指望受过良好教育甚至已经有高收入的科技创客,能透过一个破败、动荡的社区或者空无一人的“鬼城”看到此地不可限量的未来,基本上是自欺欺人。其次,我们需要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作为源头活水,需要大量的科创企业作为主体,伴随龙头企业的价值链共同发展并形成生态圈。

同时,金融机构为这个科技园区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服务(有特色甚至能定制)。此外,要是金融机构正好能用上这些技术的话,像巴克莱集团这样亲自上阵的银行那是多多益善。东伦敦成功的秘诀里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高密度。其实,发展高科技产业园区肯定会吸引一些金融机构,高校资源的导入也没那么困难,聚集一些高科技企业也顺理成章。

东伦敦的成功取决于超高密度的各类关键资源集聚,在不到3平方千米的城区,聚焦了谷歌、微软、IBM等大批科技巨头以及它们生态圈里的中小微企业,大量银行在此开设分支机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高校环绕在周边。这样小的一片区域里聚合了如此多的优质稀缺资源,如此超高密度最终让东伦敦在不长的时间里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和爆炸式增长,确立了其在全球AI产业和金融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

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Copyright 2005-2022 baike.pingguodj.com 酷帝达百科 客服邮箱:s2s2s2-s@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