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06 09:04:42人气:21
关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修辞是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 [译文] 怕是双溪舴艋小而轻,载不动我这么多的愁苦。
3、 [出自] 李清照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 注释: 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8、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
9、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10、 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
11、而诗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没有无心梳头,因为无人观赏自己的容貌。
12、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
13、物事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
14、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
15、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16、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
17、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18、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
19、 拟:打算。
20、 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21、译文1: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22、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23、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24、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25、 译文2: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
26、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
27、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 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
28、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 译文3: 风停了,凋零的残花满地,只有余香留散在尘泥里,虽然太阳已升得很高了,但我懒得梳头。
29、看到物是人非,对一切都已心灰意懒,还没开口,眼泪就先流出来了。
30、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去那儿乘船春游。
31、但舟轻愁重,象蚱蜢一样的小船,载不动自己这么多的愁呀。
32、句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在一个暮春时节,一番风雨过后,花儿都凋落了,连尘土也被落花染香。
33、主人公面对花尽春去的冷落景象,心灰意懒,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
34、 词人从暮春三月景色切入,略去春归的漫长过程,只将结果写出。
35、“风住”一句,通俗凝练,富于暗示性,此前风吹雨打、落花纷飞的景象如在眼前。
36、“尘香”,极言花落之多。
37、对于伤春惜春的人来说,这一景象是多么无情和令人伤感。
38、主人公是否就是因春去而情绪低落呢?怕不尽然。
39、客观景物只是外因。
40、从后文即可知,主人公内心早有所感,这只是触物兴怀而已。
41、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物依旧而人事全非,事事竟是那样的不如人愿。
42、心中百感交集,千言万语还没说出口,眼泪已夺眶而出。
43、这两句紧承上文,点明一切悲苦都是由于“物是人非”。
44、其手法由含而不露转向坦陈胸臆。
45、 清照在北宋沦亡后,举家南渡,后丈夫病逝,自己飘泊异乡,从前的幸福生活只存于记忆中。
46、此时,她不仅生活困苦,更重要的是历经劫难后,精神上备感孤独与痛苦。
47、“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将家国之难、时局之艰、飘泊零落、红颜迟暮、身世之痛等,尽数囊括其中,概括力极强。
48、“欲语泪先流”,这是人在极端悲痛而想倾诉时的自然举动,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49、它真实而形象地表达了词人悲愁之极、痛苦之极的情状。
50、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词人笔锋一转,另换新意。
51、她说:听说双溪的春色尚好,不妨到那里去泛舟游览一下吧。
52、“双溪”,水名,位于浙江金华县,是永康、东阳二水的交汇处,故名。
53、 上阕刚写到春色不堪、心情凄楚,这里却说意欲探春。
54、乍看颇为突然,其实是有脉络可寻的。
55、首句提到花落春残,所以这里才提出要去双溪寻春;上阕末二句极言愁怀不展,这里则说向往解脱,这是很自然的,更何况词人历来就喜游赏。
56、据周辉《清波杂志》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57、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58、而它们之前分别加上“闻说”、“也拟”,则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59、其实,我们也可认为这是虚想之景、虚拟之行,是词人意念上的偶一闪光。
60、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事实上,主人公的痛苦是太深了,哀愁是太多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排遣?所以她说:只恐怕那双溪的小船,载不动我心头许多的愁。
61、“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62、 词人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
63、在上面一句铺陈之后,最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也使词意波澜起伏。
64、 “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取夸张性的比喻。
65、历来诗家喻愁的,多种多样。
66、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7、”是以水之多喻愁之多。
68、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69、”则愁已经物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而流的东西。
70、李清照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71、这一比喻立意新颖,设想奇特,不着痕迹。
72、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73、 评 解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往往带有悲愁苦闷的情调。
74、这种愁,和一般离情别愁以及种种“闲愁”都不一样。
75、在她的愁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含有国难、家破、夫亡的悲痛。
76、 这首词构思新奇,从神态举止到内心波澜,写得既真率自然如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似浪峰波谷,有一种凄婉劲直之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77、词的开头说春光已尽,在未尽之时,芳菲满眼,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及至读下去,才知道又是另外一番情景。
78、如果说写花尽春残、物是人非而引起愁,还是平平无奇,那么下片则构思新奇,别具风韵。
79、从本意来看,不过是说小小春游,实不足慰人深重之愁,词人却善于将文笔荡开,欲抑先扬,把刹那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曲折尽情,将凄婉情思表现得生动真切。
80、赏析: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81、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82、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83、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84、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85、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86、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87、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88、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89、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90、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91、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92、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93、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94、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95、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
96、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97、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
98、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
99、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
100、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
101、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
102、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
103、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104、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
105、‘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
106、”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
107、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
108、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
109、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
110、”“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111、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2、”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113、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14、”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
115、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116、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117、”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
118、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19、”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
120、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121、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
122、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123、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24、”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125、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126、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127、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128、”作法相同,可以类比。
129、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
130、”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
131、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
132、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
133、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
134、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
135、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
136、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
137、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
138、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
139、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Copyright 2005-2022 baike.pingguodj.com 酷帝达百科 客服邮箱:s2s2s2-s@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