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6-08 09:28:47人气:11
大家好,来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小米2a什么时候上市,小米12发布时间是多久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小米12发布时间是多久?:
小米12预计会在2021年12月底发布。据悉,一份小米之家销售指导书被网友曝光,指导书显示:2021年12月28日,小米将举办“新品重点发布会”,不出意外的话就会发布小米12系列新机。
小米12发布时间是多久?
2021年12月已经过半,小米12发布会仍不见官宣,看来是锁定12月最后两周了。不过在这之前,一份小米之家销售指导书被网友曝光,指导书显示:小米新品重点发布会将于12月28日举办。没有意外的话,届时会发布小米12系列新机,以及全新的MIUI 13。
据爆,小米12和小米11一样包含三款机型:
标准版小米12;
大杯小米12 Pro;
超大杯小米12 Ultra。
或许还有一款小米6复刻版的小米12 mini发布。
日前,有媒体从MIUI 13测试系统中挖出一段小米新机外形图,并据此认为小米12 Pro将有屏下指纹版本。
具体来说,小米12 Pro屏下指纹版采用四曲面屏,但黑边对比小米11系列,显得更统一和谐。
在MIX 4之后为小米数字系列也上马屏下指纹,证明小米的CUP技术取得新突破,隐藏效果更佳,甚至或做到了2K分辨率、120Hz等高阶特性。
实际上,已经发布的骁龙8 Gen1手机moto X30系列就有屏下摄像头版本,且爆料显示定于2021年12月20日发布的realme GT2系列同样有屏下版,2K分辨率,最高存储容量达到1TB。
2,小米2A是什么时候上市的:你好。2013年4月9日发布,4月26日首发。
3,2020小米发布手机的顺序及型号?:时间即将进入4月份,自从开年以来,各家的手机厂商都纷纷发布了自家的5G手机,而小米方面在国内只更新了小米10和Redmi K30 Pro两款旗舰机型,小米的品牌线向来众多,接下来要更新的机型是哪款呢?近日,有数码博主就曝光了包含Redmi品牌在内的小米2020年新机发布时间排期表,其中还包含了国外新机发布的月份。除了目前已经发布的POCO X2、Redmi 8A、小米10系列和已于3月发布的Redmi Note 9 Pro系列、Redmi Note 9S、Redni K30 Pro系列,接下来的每个月份都会有小米的新机发布。4月小米将发布的新机有小米7 2020、MIX Alpha、POCO X2 Pro、Redmi Note 9和Redmi Note 9S+;5月份为小米10T/10T Pro,Redmi 9/9A;6月份为小米CC10/CC10 Pro;7月份为小米A4/A4 XL;8月份为MIX4/4S和MIX Zero;9月份为小米10S/10S+、POCO F2/F2 Pro、Redmi X10/X10 Pro。这份排期表中,MIX Alpha的消息应该是最让人关注的,发布了这么久之后,它终于要开卖了,而小米7 2020这款新机就更让人期待了,因为它很有可能就是小米6的全面屏复刻版,而且MIX 4也会在今年8月份发布,至此,米粉的心愿基本上就全实现了。
小米1 小米1s 小米2 小米2s 小米2a 红米1 小米3 红米1s 红米note 小米4 小米note 红米2 红米2a 红米note2 小米4c 红米note3 红米3 小米5 小米4s
2020年,不算红米品牌的话,小米品牌只出了4款手机,分别是,小米10,小米10pro,小米10青春版,小米10至尊版。
4,小米2a什么时候上市:根据小米科技CEO雷军在微博上公布的消息,小米手机2A将于本周五(26日)上市发售,价格为1499元。在小米官网抢购的小米2A为WCDMA/GSM裸机版本,也就是俗称的“联通裸机”。如果你是一名电信用户并且对小米2A感兴趣,那就只能说抱歉了。因为小米2A暂时没有推出电信版的计划。
5,海底了才能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起朱楼宴宾客(ID:the_great_time),作者: 大卫翁。
如果只看港交所和纳斯达克的上市大厅,今年大概率会被认为是资本市场的盛世光景。
港交所那口大钟被雷军敲完被王兴敲,最高潮时足足要摆三口钟才能满足需求。
纳斯达克的大屏幕上,黄铮李想等等新贵的身影络绎不绝,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幸福笑容。
从上市前的路演会到成功挂牌后的庆功宴,今年香港最赚钱的行当不是投行也不是律所,而是各色豪华酒店。
在上半年行情最鼎盛的时候,若打电话去港岛香格里拉询问可否承接会议,操着一口港普的销售经理会和你说,抱歉啊先森,现在会议已经排到十一月底了。
觥筹交错之间,似乎所有人都忘了,上市并不是终点,而是形形色色的独角兽在一级市场投资者之间层层倒手之后,真正要面对二级市场这个“公婆”的起点。
然而,“公婆”们今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截止上周末,在香港注册的公募基金今年涨幅的中位数是-10%。就算内地的沪港通基金赚了个汇率差,收益中位数依然只有-8%。
某只前两年风头正劲的港股基金,今年的走势是这样的。
去年意气风发、出没于各种论坛和节目上大肆宣扬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们,现在只能酸溜溜的看着那些上市后资产有了“实锤”的新贵创业者,心里恶狠狠地想:等你们能套现的时候,咱们再来看还剩多少。
一语成谶。
去年曾一举让所有港人知道了“网文”是什么的阅文,以及三马光环萦绕的众安已经跌到脚踝价。不过这并没有惊起什么波澜,毕竟大家都知道,相比今年上市的流量担当,那些所谓的独角兽不过是开胃小菜。
直到小米和美团,这两个名副其实的“一线明星”的股价摇摇欲坠时,投资者的心才真的哇凉哇凉起来——身边一个投了美团F轮的PE基金朋友天天跟我掰着指头算,再跌多少就会到他的成本价,而等到他能够开始减持的时候,又还会剩下多少。
解禁价和减持价不是一码事,这并非耸人听闻。当年曾有一个大佬参与了某知名美颜软件的pre-IPO轮,上市后先从8块一口气涨到20多块,他账面上赚了三倍多,却苦于没过限售期无法套现。等到解禁,又得办一大堆极其繁复的手续,眼睁睁的看着股价哪来的哪儿回去,最终抛售时只赚了个“零花钱”。
牛市尚且如此,熊市情何以堪?
前两天参加一个饭局,席间一个基金经理小声问在港股市场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一个大佬,海底捞这只股票什么时候能买。
大佬高深莫测的笑了笑说,“海底了才能捞”。
01
有人说这一轮独角兽上市的转折点是小米,也有人追溯到腾讯被南非大股东减持后开始的跌跌不休,但无论是哪一个,“大时代结束了”,这是所有参与者一致的判断。
作出这一判断基于一个朴素的道理——每一轮牛市都有一支主力军, 就像微软亚马逊之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招行宝钢之于2007年的A股大牛市,乐视暴风之于2015年的创业板,以及茅台恒瑞之于2017年的漂亮50。
之所以称之为主力军,是因为这些公司一定会贯穿整个行情的始末,他们的涨幅未必是最大的,但他们的表现将是整个行情的地基。
而支撑这轮独角兽们勇往直前的,毫无疑问的就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双巨头——阿里和腾讯。
腾讯这一轮从2016年初的130元起步,上涨到今年1月份的460,两年不到的时间,涨幅高达253%。期间调整最多不过10%,月K更是创出十三连阳的历史记录。
阿里也不遑多让。和腾讯几乎同一时间开涨,涨幅都惊人的类似——最低到最高涨了257%。
唯一不同的是,由于沪港通资金的推动,腾讯的股价顶部是个直上直下的尖顶,而阿里则画了一个圆弧,甚至在今年5月份还碰了一下新高。
直线拉升的市值背后,是每次都亮瞎眼的业绩,以及人们越来越坚定的投资信仰。
二级市场对腾讯的估值体系在短短几年间经历了多次切换——从基于游戏业务的业绩模型,到基于参股公司的市值估算;从对微信的热忱,上升到对整个企鹅生态的信仰;从因为业绩好而涨,到因为上涨而涨。
去年不止一次听到基金经理的抱怨,说腾讯只能买到组合的10%,再多就要碰到风控对单一股票的红线了,可腾讯在恒生的权重都不止10%啊,所以无论如何都会低配腾讯,而低配腾讯就意味着跑不赢指数。
为了曲线救国,这些基金经理连买腾讯的影子股——远在南非的大股东Nasper股票的招数都用上了。
然而市场情绪来去匆匆,似乎也是在一夜之间,投资者对腾讯的信仰就坍塌了,留下产业里的追随者一脸懵逼。
先是游戏板块遭受政策逆风,接着超级流量入口受到头条系的凶猛冲击,最后对外投资参股这一被市场逐渐认可的新逻辑也开始被质疑。
这些零散的杂音被总结成为一篇“腾讯没有梦想”,然后被一期又一期的业绩报告所验证。
腾讯这头奔跑的大象,终究还是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
其实瓶颈不意味着衰落,苹果当年也曾遇到多年的瓶颈期,但最终还是在乔布斯的带领下卷土重来。然而二级市场没有耐心等待,也不会雪中送炭。
这里要么就是锦上添花,要么就是落井下石。
就像那个古老的比喻里说的,股票投资者对公司的预期就像是那只围绕着主人前后跑的小狗,而瓶颈期就意味着小狗要从跃跃欲试的“身前”开始往挑三拣四的“身后”狂奔而去。
这道理对于很多二级市场的老戏骨来说,已经是被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教训调教而成的生理反应,可对于金融危机后才进入市场的互联网新贵来说,可能还需要多一点时间才能理解。
02
那么,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二级市场对互联网公司的情绪会在此时出现拐点?很多互联网行业的朋友最近绝望的问我。
昨天还叫人家小甜甜,说是独角兽,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动力,怎么一转眼就翻脸不认人,股价跌的比在贸易摩擦漩涡中央的进出口行业还要惨呢?
如果只将这个问题归结于公司自身,其实只说对了一半。腾讯是有很多问题,阿里也有不少焦虑,其他像京东小米美团之类的企业,更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然而有问题本来就是企业经营的常态,如果因为有近忧远虑就会被市场抛弃,那么这些业务形态极不稳定的独角兽们,从来就不该拥有资本市场的青睐。
所以更关键的问题在哪?
做产业或者股票的人往往会忽略宏观,他们以为宏观数据和央行行动离自己都太远,不会对自己从事的事情产生任何影响。然而若是这样,又该如何解释2000年狂热的纳斯达克泡沫会突然被刺穿,而次贷危机又会选择在2007年揭幕?
金融学里有一个经典概念叫风险溢价(Risk Premium)。这个概念在我上学的时候感觉特别虚,什么是溢价啊?溢的是什么价啊?书本上教的CAPM模型经典是经典,但运用到实际投资中,总感觉没什么用处。
但真正进入投研圈之后,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特别有用的概念。
简单说,所有投资者,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我究竟是该买无风险但收益低的国债或者银行存款之类的资产,还是买风险更大但收益也更高的股票类资产?
如果想让投资者更偏好股票,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一种是提高股票的收益率,也就是上市公司的盈利变得更好,另一种则是降低无风险收益率,也就是让拿着银行存款或者债券这些资产的回报变低了,这也会让大家在两相比较之后选择风险资产。
所以在降息和低利率环境中,人们对股票的风险溢价要求是很低的,而风险溢价又是股票估值的倒数,所以股票估值就可以给的非常高。
这也是为什么,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进入超低利率环境,科技股就一马当先表现的非常出色——相比消费或者公共事业这些盈利稳定很难吹泡泡的行业,科技才是市场情绪和估值提升最大的受益者。
然而自从2015年美国开启加息之旅,整个利率环境就开始慢慢逆转。
刚开始市场并没有什么反应,毕竟这次美国是从史无前例的零利率慢慢在往上加,而且速度异常缓慢——第一年和第二年都只加了1次。
但从17年开始,因为充分就业和通胀抬头的缘故,美联储开始加快了脚步,17年加了3次,今年又加了3次(应该还有第4次),利率被快速提到了百分之二点几。
大家最近如果去银行应该会很有感受,过去几年美元的存款利率基本上就是个笑话,但现在居然能达到2%~3%了。
某大行的美元理财最近一年收益率涨了接近1%
对于股票市场的参与者来说,原来一边倒的天平正被慢慢扶起来——拿无风险利率不再意味着是零利率,那么对于风险高得多的股票,当然要比之前挑剔的多。
至于为什么中国的独角兽们要看美国利率?一方面是因为独角兽们的上市地点大多在香港和美国,另一方面则是能投资它们的大资金往往都是全球配置的,所以他们更关注的是国际资产的基准利率。至少目前,这个称谓还是属于美国的。
挑剔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苹果销量不及预期就要跌个20%,英飞达下调盈利预测也要先来个腰斩再说,腾讯拼命的用参股收益填补利润只能换来个弱势反弹,而双十一的数据无论多么震撼都已经无法打动阿里的投资者。
当整个科技行业的估值标杆们纷纷坍塌之后,还能指望跟随的小弟们获得市场怎样的青睐呢?
04
至少从目前看,这次美国的加息还远远没有到尽头。
复盘80年代以来美国的五个加息周期,虽然由于美联储在加息前期的谨慎,这次加息周期的历时已经是史上最长,但次数和幅度连平均数都还没有达到。
考虑到现在美国无论是宏观数据还是微观景象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美联储实在还没有什么理由去叫停加息周期。
每一次加息,都会让无风险资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加一分,也都会让股票,特别是科技股的估值承压一分。
这是市场一直能看到的一只灰犀牛,但只有当全球的无风险利率在今年出现了量变到质变之后,才真正成为了压垮科技股的稻草。
金融市场之所以精彩的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同时拥有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都知道牛市熊市终有尽头,却不知牛市何时来,熊市何时走。
但若一定要提供前瞻性的指标,我会选择看何时美国停止加息乃至中国开始降息,以及牢记,每一轮大行情的领头羊,几乎不可能重复。
海底了才能捞,请先耐心等待沉到海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起朱楼宴宾客(ID:the_great_time),作者: 大卫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创新在每个领域发生,除了秋衣裤的样式。
现在,终于有套不令人羞耻的秋衣裤了!
小空翼—“年轻人的第一套秋衣裤”
消除累赘、消除Shame
0束缚/0负重/0尴尬不安
双层保暖,引起极度舒适
共同抵御资本寒冬,一定要Chill
¥188,立即抢购
6,小米2a具体上市时间是几月几号:您好,米2A预计在4月底出售,目前暂时无法确定是否有电信版,我们也在等待相关通知的,建议您多关注小米网、微博、论坛相关动态,我们会第一时间在上面发布相关信息。感谢您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欢迎在百度知道小米企业平台提问:http://zhidao.baidu.com/c/xiaomi
7,格力美的,谁代表中国制造的未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ID:i-caijing),作者:韩舒淋;36氪经授权转载。
格力电器(000651.SZ)现任董事会已经超期服役五个月,新的董事会名单依然悬而未决。
上一个万众瞩目的董事会换届是万科(000002.SZ)。受“宝万之争”影响,2017年3月底届满的万科董事会直至6月底深圳地铁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才完成换届。
格力电器现任董事会任期于今年5月底届满,但新董事会提名仍未公布。和去年的万科不同,如今格力的门口没有“野蛮人”,延期换届的悬念只有一个:董明珠是否能够进入新一届董事会。
在此期间,与格力珠海总部相隔百公里的佛山顺德,美的集团(000333. SZ)董事会在9月底如期换届,低调而顺利,在对董事会名单进行表决的临时股东会上,实际到现场的股东代表不到10人,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挑选的职业经理人方洪波随后开启了他的第三个董事长任期。
家电是中国制造靓丽又特殊的一张名片。不同于高铁、核电、光伏、新能源车等行业,中国家电行业自始至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展,不依赖产业政策加持,但基本掌握了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做到了全球领先,龙头企业中既有国企也有民企。可以说,这是一个主要依靠企业家拿下全球第一的行业。
格力和美的,就是中国家电行业的代表。2017年,这两家公司的市值、净利润分别位居国内A股家电上市公司的前两位。净利润排名第二的美的,超过排名第三至第十名公司净利润的总和;市值第二的格力,与其后第三名至第七名公司市值总和相当。其他竞争者中,仅有青岛海尔(600690.SH)凭借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在营收上略微超过格力,但利润仅为格力的约三分之一。
两家家电巨头的掌门人——董明珠和方洪波——都是从2012年开始全面掌舵。过去六年,格力电器营收从993亿元增长至1483亿元,净利润从73.8亿元增长至224亿元。美的集团营收从1026亿元增长至2407亿元,净利润从33亿元增长至173亿元。2018年上半年,两家巨头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高速增长背后,两家企业的发展路径截然不同。格力把空调单品做到了独孤求败,而美的则是业务多元化的代表。虽然格力美的和很多中国企业的成功一样,离不开中国经济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大背景,但能脱颖而出,企业自身的管理、研发、营销等内因更加重要。
最近三年,两家巨头都开始布局面向企业的工业业务。美的雄心勃勃出手买下四大机器人之一的德国库卡,格力也不断在各种场合展示其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在成为家电制造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之后,两家公司都希望将自身制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变成产品,卖给有着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广大中国制造业企业。
这一路径并非独创,先进制造企业将其能力产品化并转化为对外工业业务,在工业史上并不陌生。例如工业软件巨头达索系统脱胎于法国军工巨头达索集团内部的飞机软件辅助设计团队,雅马哈在开发摩托车生产线的过程中诞生了自己的机器人业务。
美的曾将自身这一转型类比通用电气和西门子这两大美欧制造业巨头,将其总结为从消费产品到工业产品、从传统制造到高端专业制造。董明珠则说,“(格力)更深层的使命感是做装备。”
其实美的上述类比并不十分贴切,以照明、发电、变电设备起家的通用电气,和以电报、发电业务起家的西门子,尽管都曾涉足消费家电,但从成立之初至今,都是以工业业务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代表。不过这一类比的背后,是国内家电巨头向工业巨头转型的野心。
这一路径亦非坦途。中国市场这一外部因素依然有利,这个市场里有着广阔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但在对技术、研发、人才、管理、营销乃至国际化视野的要求上,两家企业都需要再上一个台阶。相比消费品,工业市场更加垂直细分,强调行业知识。
2014年,西门子将其与博世合资的家电公司中的股份出售给博世, 2016年,GE出售其家电业务,美的也曾参与竞标但败给海尔,此后,美的收购了困境中的东芝的家电业务。从全球产业链分工来看,欧美工业巨头退出的家电业务,正在由中国的领先企业来承接,并借此进入国际市场。而在巨头们聚焦的高端制造业,通用电气、西门子都是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上百年的巨头,迅速崛起的格力、美的想要在全球市场上与之并驾齐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格力、美的当下的转型,正是中国制造从廉价工厂向高端制造攀升过程中的代表性案例。
空调王格力
“格力是一艘航空母舰,美的是一支舰队。”专注于智慧家庭领域的大数据服务商奥维云网副总裁郭梅德如此向《财经》记者总结两家公司。
将一个单一品类做到极致,并保持高速增长,空调业务就是格力的航空母舰。格力在空调业务上的成功,是它质量、品牌、营销以及市场环境综合因素的结果。
资深家电行业观察人士张彦斌对《财经》记者总结了四点格力脱颖而出的经验:第一,朱江洪打下的注重科技的基础;第二,遵循了空调的市场营销规律;第三,与经销商深度绑定的销售体系;第四,董明珠的管理贡献。
“掌握核心科技”是格力曾经提出的品牌口号,在业内,格力一直以重视核心技术示人。这一企业基因,与格力第一任掌舵人朱江洪密不可分。
2002年与三菱的一次交道,是格力自主研发的转折点。朱江洪自传中回忆,格力曾中标100余套“一拖四”多联机空调,但自己并没有产品,不得不高价从三菱采购,更换包装和说明书后出售。后来,朱江洪带队前往日本试图引进技术,但无功而返。回国后,他召集科技人员要求不惜任何代价把产品研制出来,半年后,格力突破了这一技术。
从2003年起,格力的科研体系日臻完善,技术部门从一个扩充到多个,并成立了首个研究院——制冷技术研究院。2007年,又成立了家电技术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院,这三大研究院是朱江洪掌舵时代格力主要的研发力量。
董明珠2012年接任董事长后,加速扩建格力的研发队伍,技术领域也从家电向外扩充。从2013年设立自动化技术研究院开始,格力新设立了九个研究院,领域横跨新能源、通信技术、物联网、装备动力等多个领域。
技术投入确立了格力的产品优势,除此之外,格力还有着独树一帜的空调营销策略。
“没有营销,就没有格力的今天。”董明珠2016年11月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她将格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以前,格力还是亏损企业;从1995年到2001年,支撑格力电器的是营销体系,此间开始重点抓质量;2001年后,格力开始有意识在技术上找支撑。
格力的发展过程中,其营销主要有两大策略,其一是“压货”,其二是与经销商的利益深度绑定。
空调作为一个家电品类,与其他家电最大的区别就是其销售的季节性,每年的旺季与淡季差别明显,旺季一般为夏季四个月左右,销量会瞬间爆发,而淡季销量要低得多。针对这一特点,格力是业内率先要求经销商“压货”的公司,也就是要求在淡季提前买入大量产品。
压货会让经销商承担更多仓储成本和资金成本,承担更大市场风险,在市场下行时,就会面临巨大的库存压力。但另一方面,淡季的压货,让经销商有动力在淡季寻求更多市场,促进销售;第二,提前在淡季压货,可以避免经销商在旺季缺货;第三,淡季让经销商压货,等于提前占有经销商的资金,打压了潜在竞争对手。对于空调这种季节性产品来说,压货的营销手段,一石三鸟。
为了推动经销商压货,格力在业内率先根据经销商压货的额度提供一定返利,压货越多,返利越高。此外,压货更多的经销商,可在旺季优先提货。对经销商而言,压货的弊端是当市场增长停滞时带来的巨大库存压力。
这一经验后来也为美的所学习,但海尔在销售空调时始终未采取压货策略。本世纪初,格力、美的、海尔三巨头领跑空调市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不过后来海尔逐渐被拉开差距,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其不采用压货模式关系很大。
与经销商的深度利益绑定是格力营销的另一特点。
格力是家电企业中最早与地方经销商合资成立区域销售公司的企业。1997年,董明珠促成格力在湖北成立了湖北格力销售公司,该公司由格力在当地办事处与当地的经销商合资成立,这一做法后来逐渐推广到全国。
在张彦斌看来,通过成立区域销售公司,格力将经销商利益与格力利益紧密绑定。参与的经销商将只能销售格力的产品,并参与公司分红。格力区域销售公司的人员相对稳定,并有相当程度的决策权。这有助于格力深耕当地市场,并根据市场快速反应。起初区域销售公司中有的是格力控股、有的是经销商控股,后来格力逐渐增资收回了所有销售公司的控股权。
区域销售公司与格力的利益绑定通过参股格力电器更进一步。2006年8月,十家格力地方销售公司合资成立了河北京海投资担保有限公司,2007年4月,格力集团与京海担保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转让其持有的10%的格力电器股权。目前,京海担保依然是格力电器仅次于格力集团(持股18.22%)的第二大股东,持股8.91%。
在京海担保成为格力电器第二大股东之后,其经销商渠道后来逐渐发生变化。原有的地方销售公司从2011年起逐渐被各地新成立的盛世欣兴格力贸易公司取代,格力不再在新贸易公司中占有股份。这些新成立的贸易公司,大股东均为北京盛世恒兴格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于2009年9月,第一大股东为北京明珠新兴格力空调销售有限公司,持股93.33%。北京明珠注册于2000年11月,法定代表人徐自发。徐在2017年10月前一直担任格力电器董事,因违规减持格力电器股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而辞职。
京海担保的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为郭书战,工商信息显示,他同时担任河南盛世欣兴格力贸易公司法人代表,负责格力在河南的销售渠道。郭书战同时担任格力电器的监事会监事。
格力与经销商关系之密切还可以从最近一起收购中看出端倪。董明珠曾在多个场合宣传冰箱品牌晶弘,但该公司在成立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并不属于格力,而是经销商背景的北京盛世恒兴100%持股。直至今年10月11日,其工商信息悄然变更,格力电器成为全资拥有晶弘电器的新股东,不过格力并未披露收购晶弘的金额。
与经销商深度绑定之后,格力的代理商更愿意主动掏钱帮助格力做营销,这进一步降低了格力的运营成本。在保证销量的情况下,格力的经销商也愿意接受更低的返利。
与代理商的关系是格力和美的的一大区别,有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总结称,格力的狼性不是来自于格力的员工,而是来自于格力的代理商,而美的的狼性来自员工,美的可以随时换代理商,对公司内的营销人员既严格考核,又有很好的激励机制。
此外,长期处于龙头地位,格力面对上游供应商时有更大的话语权,其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超过任何一家同行企业。而上游供应商也看中格力的品牌效应,愿意适当降低价格与格力合作。
在终端销售侧,借助多年形成的品牌,格力也享有更高的溢价。来自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17年,格力空调的平均售价约为4200元每台,而美的平均售价约为3700元每台,格力每台空调要比美的多卖500元。
在上游对供应商掌控话语权,市场占有率常年位居第一,始终重视核心技术研发,营销手段符合空调市场规律,同时还享有品牌溢价,这一系列的因素,让格力空调做到了独孤求败的境界。2018年中报数据显示,格力电器2018年上半年空调营收为758亿元,毛利率为34.37%,行业第二名美的集团2018年上半年暖通空调业务营收为638亿元,毛利率为30.25%。
多元化美的
相比格力空调的一骑绝尘,美的在更多的业务领域取得了成功,这与方洪波在掌舵美的之初的手术密不可分。
美的历来以业务多元化著称,空调之外,冰箱、洗衣机、各类小家电的营收都在业内位列第一梯队。其2017年报数据显示,美的空调线下市场份额为24.6%,次于格力排名第二,而其他包括12个品类的消费电器中,有4个单品(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磁炉、风扇暖气)市场排名第一,3个单品(洗衣机、微波炉、净水器)排名第二,2个单品市场排名第四(灶具、烟机)。
相比空调,其余消费电器市场更不容易受到天气、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业务多元化的美的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以2015年空调市场小年为例,当年格力营收从1378亿元剧跌至977亿元,下跌近三成,美的得益于多元化的业务结构,总营收从1417亿元下跌至1384亿元,仅微跌2.3%。
格力在空调营销的经验很难复制到其他家电品类上,空调靠压货和天气,但是冰箱、洗衣机等其他家电产品更强调零售,需要突出产品的卖点,操作模式和空调差异比较大,这是格力其他家电业务难以突破的重要原因。尽管格力也推出了晶弘冰箱、大松电饭煲等产品,但在市场中的存在感并不强。
2016年起,董明珠力主进军新能源汽车,收购电动汽车企业银隆的动议被格力电器股东会否决后,她个人“all in”投资银隆,此举备受争议。相比之下,美的2003年投资汽车的历史却被遗忘,当时奥克斯、春兰等家电企业曾纷纷投资汽车,不过美的最终在2009年退出,将旗下的三湘客车厂出售给比亚迪,使得后者获得了进军客车产业的资格。比亚迪后来借助政府扶持电动车的政策,逐步成为国内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
2012年,美的也曾出现过营收剧烈下滑,营收从2011年的1341亿元跌至1026亿元,剧降23.5%。
与2015年格力营收大跌是受天气、库存影响不同,美的2012年营收剧降是公司主动战略调整的结果,这次调整决定了美的如今的模样。
方洪波曾在一次受佛山市政府邀请的内部演讲中介绍,2011年到2012年,美的关闭了30多个品类,卖掉了与家电不相干的业务。此外,家电业务中低毛利的产品也关闭了,当时占美的总收入30%的低毛利、低单价产品全部砍掉。方洪波表示,经营思路上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突出主业;发展模式上不再谋求规模,更重视经营的质量;在发展战略上,“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在2017年12月《财经》记者采访中,方洪波回顾起当时的调整,坦言是“先决后知”,当时并不清楚这么做的结果,只是清楚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必须形成新的盈利能力。他将美的转型的方向提炼为三大主轴: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和全球经营。
关于收购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德国库卡(KUKA,KU2.DE)的决策过程,方洪波表示,2012年转型之后,手上有数百亿的自由现金流,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投资杠杆,投资标的好,投后又能运营好,企业就可以发展更快,所以美的认为要考虑未来,进入新的产业。
在选择新产业时,方洪波团队确定了三条原则: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做;第二,已经有龙头企业的产业不做;第三,要和美的现有产业相关。在这些原则下,太阳能、LED照明等新兴业务都被美的排除在外,最终选定了工业自动化。产业方向选定后,龙头企业库卡进入收购视野,从2015年8月开始,美的在二级市场不断买入库卡股份,最终于2016年5月提出要约收购,在2017年初完成了对库卡的收购。
收购库卡之后,美的还收购了以色列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商高创(Servotronix),美的机器人公司总经理Olaf Gehrels(美的从发那科挖来)认为这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收购,在美的机器人公司的五大战略方向上(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通用机床、康复医疗、智慧家居),高创的运动控制技术都扮演关键角色。
通过这两笔关键收购,以及美的原有的电机等业务,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成为美的的第三大业务板块。2017年,美的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业务营收达到270亿元,占美的总营收的11.23%,2018年上半年,该部门业务营收为125亿元,占比8.8%。
美的要约收购库卡之初,市场对这一举措颇多争议,是否买贵了、能否有协同效应、市场前景究竟如何,都遭到过质疑。如今看来,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潮下,现在再想买库卡这样的公司已经不可能,美的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
格力、美的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公司——春兰。这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空调霸主,其没落正好反衬了美的、格力的成功。
1994年,春兰股份(600854.SH)在上海上市,当年,其空调业务营收53亿元,净利润6亿元。而当年,格力电器总的营收才6亿元。1995年,春兰被国家统计局授予中国空调之王称号。朱江洪曾回忆,当时春兰空调在国内如日中天,作为春兰的粉丝,格力一直在模仿春兰。
但好景不长,上市之后,春兰就开启了多元化的道路,但多元化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春兰先后进入的领域不仅有洗衣机、冰箱这类家电产业,还有卡车、摩托车、微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电池等多个相关性不大的产业,最终顾此失彼,新业务经营乏力,老主业也未能保住,在经销商渠道商上运营不善。到1996年,春兰的空调霸主地位便被格力抢下。
压垮春兰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是失败的企业改制。2002年,春兰掌门人陶建幸提出MBO(管理层收购)股改和全员持股计划,但因担忧国有资产流失而无疾而终。这次失败的股改,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2003年起,春兰股份利润大幅下滑,至2005年开始陷入连续亏损,2008年被暂停上市。其后虽然复牌,但已经成了空调市场的小玩家。以2018年10月26日收盘价计算,春兰股份市值仅为18.3亿元,不及美的(2671亿元)格力(2373亿元)的一个零头。
与之相比,在业务多元化方面,格力一直坚持空调主业,而即便是多元化的美的,也主要聚焦在家电领域的相关多元化。企业制度方面,美的集团在2001年完成MBO,何享健为首的管理层成为公司大股东,这次成功改制为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给国内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提供了改革参照。
(格力空调生产线。图/视觉中国)
家电业天花板
一向以专业化示人的格力,并不缺少多元化的努力。过去几年,在小家电、手机等领域,格力营销动作频频,但是市场收效并不明显。
手机是格力在多元化尝试上争议最大的产品。今年6月的格力股东会上,董明珠坚持看好格力手机的未来,她表示,以后用智能手机可以监控所有的智能产品,如果手机做好,竞争对手将难以抗衡。“假设有六千万台空调,就有六千万台手机(的市场),如何让这六千万台空调用六千万台手机,这是我们(格力)需要思考的。”
但这正是市场质疑的焦点。股东会期间,董明珠谈及手机时的语气也少有地出现了示弱:“你想我们手机明天就做到一千亿,这可能吗?可能就让你来(做)!”
在家电基本盘上,增长的天花板正在逼近。奥维云网副总裁郭梅德对《财经》记者表示,按照目前空调的渗透率,未来两年估计就会到天花板。以后的机会可能在全屋的中央空调和以旧换新市场。空调未来的市场格局将类似现在的冰箱市场,整个行业的增速会下降。
但产业在线空调产业研究总监索晓芳表示,空调行业每四年左右会有一个调整期,从长远来看空调依然具有可观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从目前的保有量、产品的特性和需求的空间来看,目前还未进入饱和期,未来三四级市场,甚至五六级市场仍具有较大的潜力,如何满足这些市场的消费需求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亦有买方投资机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此前两家巨头——尤其是格力——主要经营国内市场,而近年来在海外的布局力度已经开始加大,海外市场的增长空间不可忽视。
英国咨询机构BSRIA在今年5月发布的全球空调产业2017年度报告中表示,过去通常作为OEM供应商的中国企业渴望在海外提升自己的品牌,国内销量的衰退促使中国公司努力寻求海外市场机会。
在中国依然坐稳全球最大市场的背景下,格力美的海外业务的表现都不如国内。美的相对国际化程度较高,2017年营收外销占比达到43.2%,格力主营业务外销占比为12.5%。盈利能力也有差距,美的外销业务毛利率为20.13%,低于国内的28.75%,格力反差更大,外销业务毛利率为10.53%,远低于国内的39.93%。这组数据表明,在海外自主品牌上,两家公司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跨界的竞争者也开始进入市场搅局。今年夏天,小米推出最低价1999元的米家互联网空调,杀入空调市场。
这个新的竞争者还有一个业内津津乐道的赌局。2013年底央视的年度经济人物颁奖晚会上,董明珠和雷军打了一个10亿元的赌——五年后小米销售额能否超过格力。当时,小米年营收300亿元,格力刚刚超过千亿元。
这场赌局的背后,是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营销公司和以格力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企业的竞争。5年过去,二者营收的规模大大缩小,但盈利能力差距明显。2018年双方半年报数据显示,小米营收为796.48亿元,净利润为亏损69.64亿元,而格力电器营收为920.05亿元,净利润为128.06亿元。而格力近日披露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其前三季度营收将达到约1500亿元的水平,据此推测,格力赢下赌局是大概率事件。
9月21日,在上海工博会的一个分论坛上,董明珠一如既往地言辞锋利:“某一个所谓的互联网品牌进军空调市场,但空调的技术是互联网不能替代的。”
其他家电品类竞争同样激烈。郭梅德表示,目前增速比较快的是厨电、净水器、吸尘器、燃气热水器等行业,但它们的规模都不大。在规模相对较大的另外两大白电——冰箱、洗衣机,海尔与美的占据了龙头,且增速有限。
(美的洗衣机生产线。图/视觉中国)
下一个蓝海在哪里
家电增长空间可预期,同时随着自身制造能力不断加强,格力与美的都在试图进军面向工业市场的2B业务。目前来看,美的暂时领先。
收购库卡后,美的已经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今年3月,双方宣布将设立三家合资公司,以拓展工业机器人、医疗、仓储自动化业务,三家公司中双方各持股50%。
工业机器人合资公司的业务将面向汽车领域之外的一般工业业务,医疗、仓储自动化业务合资公司将由美的与库卡子公司瑞仕格(Swisslog Holding AG)合资成立,后者一直在提供医疗、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
美的还将扩大库卡在中国的产能。目前,库卡在昆山和上海设有机器人工厂,合计年产能为1.5万台。今年内,美的将把库卡上海工厂的产能增加1万台,并在佛山顺德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该基地到2024年,机器人年产能将达7.5万台。届时,库卡在中国的产能将达到10万台。
美的对库卡的收购能否达到融合双赢的目标,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收购之初,为了赢得库卡,美的展现了足够的诚意,在2016年6月签订的投资协议中,双方约定投资协议期限为七年半,持续时间至2023年底。协议要点包括保留已有的工厂、员工,确保管理层的独立性,保护商业伙伴的数据以及不退市等。库卡CEO Till Reuter当时曾表示,七年半的投资协议期限比惯例要长。
关于知识产权和数据的限制条款是整个投资协议的关键,投资协议期限内,库卡合作伙伴及供应链的涉密数据将受到保护,美的不得将相关的数据库转移至其他地区,美的及第三方机构也无法接触这些数据。这也就意味着,收购之后双方能否真正融合,美的能否消化库卡的能力,还需要更久的时间来检验。
随着库卡的营收并入美的报表,2017年,美的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业务营收达到270亿元,占美的总营收的11.23%,而美的对该业务的期望要更高。库卡首席市场官Wilfried Eberhardt 2018年3月在中国家电消费电子展(AWE)期间对媒体表示,2016年库卡在中国的销售额为5亿欧元,计划到2020年达到10亿欧元。
美的机器人公司总经理Olaf Gehrels在今年AWE期间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三到五年后,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营收比例能够与美的其他两大业务基本持平。方洪波也曾在2017年底对《财经》记者表示,希望未来三到五年,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业务做到100亿美元规模。
在工业业务方面,格力也在多方探索。
2013年1月,格力成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产品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精密模具、自动化生产线、物流仓储设备、检测设备、伺服电机等十多个品类。
新能源汽车是格力一度试图进入的领域,但对银隆新能源公司的投资计划被股东大会否决,其后,董明珠选择个人投资银隆,跃升为银隆第一大股东。
随着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洗牌加速,和政策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倾斜,银隆的钛酸锂电池竞争力受到影响,其快速扩张计划与企业实力也不匹配,银隆如今依然位列国内第四大新能源客车厂商,但前景还不明朗。
虽然格力收购银隆未果,银隆却成为了格力智能装备的最大客户。格力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格力智能装备营收21.3亿元,相比前一年的1.6亿元增长超过13倍。但另一项格力披露的公告信息显示,2017年格力与银隆的关联交易总金额为19.4亿元,其中18.9亿元为格力向银隆出售智能装备,这占到了2017年格力电器智能装备总营收的89%。2018年上半年,格力智能装备营收为3.6亿元,同比减少63%,安信证券在研报中认为,这或许是因为银隆的采购减少所致。
到目前为止,格力尚未在智能装备市场上赢得足够存在感。
智能装备之外,格力的工业制品还包括凌达压缩机、格力电工(漆包线)、凯邦电机、新元电子(电容)几家公司。目前,这几家公司的产品主要还是满足格力自身需求,但也已经小范围开始对外销售。
有了解格力工业业务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凯邦电机的产品已经供应了部分厨电企业,也有国内机器人公司开始试用;新元电子能够生产金属薄膜电容,在国内具备这一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新元电子还具备功率半导体器件IPM的封装能力,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制造领域,目前国内仅中车旗下的株洲所通过收购英国SMD公司具备了设计和制造能力,并处于领先地位。除中车外,有能力进行IPM封装制造的国内厂家并不多。在他看来,格力在基础工业技术的研发积累不可小觑,但此前主要对内供应,以后能否赢得外部市场还需检验。
《财经》记者在今年9月上海工博会格力展台获悉,凯邦电机2017年出货量约8500万台,产值超过30亿元。其产品主要供应格力空调,但也向其他空调厂商供货。
中兴通讯今年4月遭美国政府制裁后,芯片成为了新的风口。不甘人后的董明珠也频发惊人之语,数次公开表态格力花数百亿也要做成芯片。8月14日,一家格力全资控股的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与销售。格力董秘望靖东在回应澎湃新闻时表示,新公司主业是芯片设计,主要围绕空调里使用的芯片。半年报中,格力表示已掌握除空调芯片以外制造空调所需的全部核心技术,近年来已在主攻空调芯片设计技术,下一步将成立专门团队,稳步推进该领域工作。
今年6月格力股东会期间,董明珠谈到了格力的未来规划,在她的设想中,格力未来将分为四大板块:空调、高端装备、生活品类和通信设备公司。除了传统的空调业务之外,其高端装备业务包括智能装备、数控机床、精密模具、机器人和精密铸造设备;生活品类业务包括厨房电器、健康家电、环境家电、洗衣机和冰箱;通信设备公司业务包括物联网设备、手机、芯片、大数据。其中,成立通信设备公司是首次对外披露。
芯片是格力在手机、智能装备之后一个新的引人注目的多元化尝试。格力在空调业务之外已经画了一幅宏大蓝图,能否落地,直接影响格力的未来。
不过主营业务的强势,让格力有资本进行长期投入。在9月上海工博会的一个论坛上,董明珠主动回应对格力多元化的质疑,她表示,格力从2013年开始做手机、做智能装备、做磨具,有人称看上去都是亏的,但是投入这么多研发经费并没有影响利润,六年来格力净利润接近翻倍。董明珠称,做装备是更深次的使命感,企业要想提供更好的产品,必须有装备做保障。
制造业的投入需要资金和时间。有买方投资机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尽管目前工业业务体量不大,但格力空调基本盘非常稳定,历来重视核心技术研发,自身制造业务积累丰厚,长期而言,看好格力在这一业务的前景。空调之外的其他消费品市场,市场竞争格局比较成熟,格力受限于品牌、渠道的积累不足,进入挑战较大。
民企VS国企
“一个张扬跋扈,一个秀外慧中”,有业内观察人士如此形容两家公司的掌门人。
相比董明珠的高调,方洪波不仅甚少出现在公开场合,也没什么“金句”被公众记住。
今年3月的AWE前夕,美的继2017年之后再次在上海举办集团战略发布会,向外界公布其工业互联网转型战略,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也少有地出现在了AWE现场。不过整个发布会期间,方洪波都未曾上场,而是把舞台完全交给了高管。发言的是美的五个不同部门的高管: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成茂、CIO张小懿、机器人公司总经理Olaf Ghhrels、库卡首席市场官Wilfried Eberhardt、新成立不久的负责对外软件业务的美云智数公司总经理谷云松,谷云松是美的集团前CIO。
今年6月格力的股东会,董明珠一如既往主导全场。问答环节,董明珠带领全体在珠海的高管上台回答问题,其中包括执行总裁黄辉、总工程师兼副总裁谭建明、副总裁庄培、方详建、总裁助理胡文丰、总工程师助理李绍斌,以及股东会主持人、董秘望靖东。不过在整个问答环节,除了一个财务问题由望靖东作答之外,所有问题都由董明珠包揽。
董明珠毫不避讳对企业的完全掌控,而且认为这是格力成功的原因。她主动谈及有人说她独裁,表示就是因为一个人说了算,格力2012年到2017年的增长是过去20多年累积增长的接近两倍;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她的责任就是要让企业辉煌,让员工更加幸福,让企业、股东、投资者不仅看到希望,而且要有所收获。
两家公司管理团队的构成也大不相同。
2007年,时任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曾对方洪波为首的7名核心管理层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条件是公司整体上市三年后才能交易。2013年美的整体上市,7名管理层人员都位列集团董事,合计持有约8.9%的公司股份。不过到2016年7月,除董事长方洪波外,其余6名高管全部离职或到期卸任,已无一人在现在的美的任董事或高管,且其中大部分是在2013年至2014年美的转型期间离开。在美的新董事会任命的高管团队中,亦有两名在美的资历并不深的高管:集团副总裁、CIO张小懿2010年加入美的,副总裁、创新中心负责人胡自强2012年加入美的。
与之相比,格力董事会构成相对稳定。目前格力董事会包括7名董事,其中3名独立董事。非独立董事中,董事长董明珠、现任执行总裁黄辉是格力高管,自2012年至今一直位列董事会,格力二股东经销商公司的代表张军督也是自2012年至今一直身处董事会。大股东格力集团背景的董事名单则每届有所不同,其中周少强在2012年的股东大会投票中落选,叶志雄自2015年进入格力董事会。
格力与美的迥然不同,很大程度上是两家公司的股东迥然不同。
美的是一家彻头彻尾的民营企业,创始人何享健持有美的控股94.54%的股份,美的控股是上市公司美的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持股33.35%。方洪波作为职业经理人,持有美的集团2.07%的股份。
在中国民企中,美的何氏家族对职业经理人给予了罕见的高度信任。2012年,何享健从董事长一职退休,其子何剑峰进入董事会。10名董事会成员中,7人是方洪波为首的职业经理人。何享健曾在告别会上说:“以后不再过问公司经营、不再参与公司事务,也不再出席公司会议。”时任美的集团高级副总裁黄晓明也曾表示,何剑锋只代表大股东参与美的集团董事会的决策,不参与公司具体经营事务。
而格力的历史是从纯国企逐步走向上市公司,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后来“父子之争”的伏笔。
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格力集团的前身是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上市之前,格力电器是百分百的国企。1996年格力电器上市,直到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都是格力集团持有58%的绝对控股权。直至如今,格力电器的第一大股东还是格力集团,持有18.22%股份,格力集团是珠海市国资委百分百持股的地方国企。
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的矛盾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格力集团旗下的小家电公司使用格力商标,但该公司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消费者找向格力电器,无法得到维修。2003年底,董明珠在全国20多家媒体发表声明,指出格力电器只生产空调,格力小家电借用格力电器、格力空调这些属于格力电器的商标和产品来宣传自己,误导了格力电器的股东和消费者,是侵权行为。
这场纷争愈演愈烈,一篇署名为仲大军的文章《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矛头直指时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指责他是侵吞国有资产的典型人物,并称格力集团内部存在高层权力斗争。纷争的结局是仲大军被法院判决发表向朱江洪赔礼道歉的文章,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
不过高层权力斗争却并不是杜撰。朱江洪在自传中回忆,2001年前,格力电器董事长一职都是由格力集团一把手兼任,后来朱江洪被安排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格力集团董事长任格力电器副董事长,二者搭档期间,在分红方案、下属公司高管任职、资产处置等问题上出现过多次严重分歧,直到后来的小家电品牌之争,矛盾被彻底公开。
其间,另一个涉及格力电器存亡的矛盾是,2004年,珠海市有意把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股权出售,以偿还格力集团的债务,包括美国开利、日本大金在内的多家外资企业都曾登门洽谈。格力电器管理层奋力抗争,将前来进厂清算的会计事务所拒之门外,同时通过媒体呼吁高层干预,最终珠海市政府取消了出售决定。在今年6月的股东会上,董明珠回顾了这段历史,说应该为这件事鼓掌,“如果被收购了,我们就是一个加工基地,没有自主品牌,更不可能有技术创新。”
董明珠时代,父子之争依然存在。
2012年5月,朱江洪卸任,格力电器董事会换届。格力集团推出四位董事候选人,其中之一是从珠海市国资委空降至格力集团任党委书记、总裁的周少强。令人意外的是,在股东会投票中,周少强仅获得36.6%的同意票,未能通过股东大会审议,落选新一届格力电器董事会。当时,格力集团持有格力电器19.69%的股份,是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
周少强后来出任珠海金融控股公司总经理,2013年1月,周少强被爆出晚餐消费超标准,17人消费酒水、菜品37517元,其中消费红酒12瓶。当年3月,周少强被免去格力集团党委书记、总裁职务。
2016年11月,一纸调令再次将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的关系暴露在公众面前。董明珠被免去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格力电器回应说,董明珠基于国家相关规定及本人意愿,主动辞去格力集团董事长一职,仍继续担任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专注于推动格力电器的发展。这是正常的工作变动,珠海国资委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其工作。
自此之后,关于董明珠是否会继续执掌格力电器的疑惑始终未散。今年5月31日是格力电器本届董事会任期的最后一天,不过新任董事会提名迟迟未能公布。6月5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表示,鉴于公司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的董事、监事候选人提名工作仍在进行中,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工作将适当延期。
董明珠的去留无疑是市场关心的焦点,但也并非决定因素。前述买方机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相比董明珠是否留任,自己更关心公司管理层能否顺利交接,如果之前安排妥当,董明珠即便离任也不会对格力有本质影响。具体到业务上,董明珠营销出身,对经销商影响力巨大,如果董离开格力,自己比较担心格力是否有人能接得住经销商体系;在产品、技术方面,格力董事、执行总裁黄辉是技术出身,这部分积累不会受影响。
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美的作为民企,掉头比较快,最近美的刚刚完成厨电和热水器事业部的调整,动作非常快。而格力的大动作需要国资委批准,动公司架构比较难,应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肯定是美的更快、更灵活。
纵观格力的历史,国企背景和国资作为第一大股东的股权结构,是格力难以抹去的基因和无法回避的现实。尽管如今国有股东持股已经降至18%,但对格力电器依然有决定性影响。
董明珠曾在《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永远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打工者,既然我认为自己是打工的,我就知道应该怎样做好,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好。”
从这个层面来看,董明珠的高调既有其性格特点,也有为国企打工而不得不用高调来争取掌控企业的因素。
在6月26日格力电器的股东会上,有自称来自广州的机构投资者代表在提问时说,作为小股东,希望格力继续聘请董明珠及其核心团队,因为现在还找不到更好的团队。话音未落,听众中响起了一声响亮的“再干五十年”,现场随即掌声和笑声一片。这是这次对格力来说颇为微妙的股东大会上,难得的轻松时刻。
(梁辰、刘一鸣对此文亦有贡献)
8,小米2A什么时候上市:谢邀。小米2A于4月26号首发。5月7号小米手机下一轮开放购买,20万台小米手机2S和小米手机2A。一般会在活动前3-4天左右发布预约信息,预约成功就有购买资格,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参与购买即可。敬请关注小米官网 www.xiaomi.com和@小米公司的官方微博,我们会第一时间发布具体细节。小米手机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如果你还有任何问题欢迎你随时访问小米社区或百度知道,与小米交流。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吃菠萝能减肥吗?菠萝怎样吃减肥?
下一篇:用毛巾搓这里整年不要去医院
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Copyright 2005-2022 baike.pingguodj.com 酷帝达百科 客服邮箱:s2s2s2-s@outlook.com